中国古代绘画简介(七):漆画

  在人类历史上,发现和使用天然漆是中国人的独创。《韩非子·十过》中曾说四千多年前舜禹在位时,因使用髹漆木器,引起天下诸侯的不满。殷商时代,漆液中不仅已开始搀合各色颜料,并且出现在漆器上粘贴金箔和镶嵌松石的工艺,开汉唐“金银平脱”技艺之滥觞。历西周春秋,漆器制作工艺日精。河南浚县辛村西周晚期墓中发现的漆器上“蚌组花纹”可作为漆器上纹饰的开始。漆画是指古代彩绘漆器上的装饰画,而并非泛指一般的漆器上的“髹漆”工艺。在漆画艺术中,应用油漆的方法虽然很重要,但也不同于西方的“油画”。另外它也有着与壁画、帛画不同的表现技法。漆器是中国最早发明而独有的艺术品,漆画是漆器与绘画的完美结合,在绘画史上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

  中国漆画历史悠久,最早可以推溯到商代。商代许多漆器器表髹有红漆或黑漆的装饰纹样,纹饰装饰技法有写实与变形夸张两种,且有单色或多色描绘。在器物上绘出包括雷纹、蕉叶纹、夔纹、龙纹、虎纹、饕餮纹、弦纹、圆点纹等复杂纹样,有的还在器物部分花纹上镶嵌有刻着涡纹的蚌泡和不同形状的松石。春秋战国是中国漆艺发展的重要阶段。漆器之优良品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掌握并逐渐取代青铜器,髹漆材料和漆器制作工艺的进步,使其器型之精巧和纹饰之美都远胜前代。漆器纹饰精美生动,色彩艳丽,黑地为主,配以红色彩绘,朴素而又华美,达到了空前的水平。湖北荆门包山大冢战国楚墓出土的《迎宾出行图》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幅漆画,是当今世界上最早、而且保存最完好的一幅漆画,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汉代是我国漆器制造业发展的鼎盛时期,不仅中央在少监府专设“东园匠”专门监督官吏漆器制作,并在蜀汉、广汉郡置工官负责监造各种精美的涂有纹饰的精美漆器,西汉辞赋家杨雄在《蜀都赋》中描绘蜀汉、广汉郡生产的雕填、螺钿、金银扣等名贵漆器制作的盛况时写道:“雕镌钿器,万技千工。三参带器,金银文华,无一不妙”。与此同时,民间作坊也分布于山东、河南、广东、广西、陕西、江苏等地。仅从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就出土漆器180多件,三号墓出土316件,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随葬漆器达七百多件。随着漆器的大增,漆画创作也进入高峰期。近五十年来,在湖北、长沙、四川、贵州、江苏、安徽、甘肃、新疆、陕西、浙江、山东、河北,以及蒙古人民共和国、朝鲜乐浪郡等地均发现了丰富多采的中国汉代漆画。三国两晋南北朝出土的漆画较少,但安徽马鞍山发掘的三国中期东吴右军师大司马朱然墓出土的漆器数量惊人、器物造型繁多、色彩斑斓,反映出了三国时期漆器装饰的水平。南北朝时期在装饰艺术方面最明显的创新是绿沉漆和斑纹漆的发明。斑漆、绿沉漆等漆器装饰技法的广泛运用,打破了自战国以来千年不变的黑、红传统主色调。山西石寨山司马金龙墓出土的彩绘人物故事漆画屏风,既是一件古代髹画工艺品,又是一幅北魏绘画真迹,堪称一绝。隋唐以后,漆器装饰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出现了新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情趣。一反以动物纹为主的装饰题材,大量采用了花草纹、人物山水纹等,构图自由华丽,呈现出一派盛唐之风。如现存日本正仓院保存的唐代髹漆屏风,屏面绘制丰满端庄的盛装仕女,或立或坐于树石之间,画上还用鸟毛贴饰,是唐代漆器装饰技法的经典之作。宋代漆器已从高档奢侈品逐渐走入日常生活,体现了漆工艺民用化的特点。器物装饰一反唐代的丰满富丽,代之以清新淡雅的风格,以器身线条优美、色泽素雅为特色,呈现出一定的时代性,反映出理性的美、静态的美、含蓄的美、内向的美。图案构成上一般以人物楼阁为纹样主题,衬以山水鸟兽,边缘饰折枝花卉等,具有工笔画的效果。表现人物题材的作品,具有很浓厚的风俗画意趣,江苏武进南宋墓出土的戗金花卉人物连瓣式漆奁、戗金人物图长方形漆盒,都是这类题材的代表作。元代雕漆构图简练,堆漆肥厚,用藏锋的刀法刻出丰腴圆润的花纹。大貌淳朴浑成,而细部又极精致,在质感上有一种特殊的魅力,装饰纹样有花卉鸟禽、山水人物等。以花鸟为题材的作品,改变以往折枝、小朵花卉的衬托地位,而多采用大朵花卉满铺的图案化表现手法。如杨茂传世雕漆珍品剔红花卉纹尊,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剔红观瀑八方盘皆是如此。明代漆器装饰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其装饰题材、纹饰结构及其装饰手法等更加丰富多彩,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就装饰题材而言,大凡山水、祥云龙凤、花卉虫鱼、喜庆吉祥等纹样无所不包,图案活泼、自然、大方,既具有传承性,也不乏创新性的倾向性和选择性,充满着生气。髹饰品种日渐增多,在工艺上达到极高成就,尤其是在描金、螺钿、款彩、镶嵌等方面,迎来了千文万华之盛,奇技淫巧,料不厌精,工不厌细,谨严细致,似已达到极限,无可逾越。清代漆器装饰艺术在继承明代的技法上,装饰日趋纤巧繁琐。尤其是康乾盛世期间的漆器装饰表现了清朝统治者的雄伟气魄,代表了追求华丽和富贵的世俗作风,用色繁复,油彩、漆彩并施,雕饰满目,图案丰富多彩,绚丽华贵,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最能代表清代漆器装饰水平的是清宫廷造办处制作的漆器。道光以后,清王朝内忧外患,国力衰弱,漆工艺也逐渐走入低谷,雕漆等重要髹漆工艺门类已经失传,其他品类的漆器,此时虽然能生产,但水平低劣,已无法同鼎盛时期相比了。

  漆画既有装饰性抽象化的动植物纹样,也有有写实性的情景绘画。其内容多与器物造型紧密配合。漆器的彩绘风格主要是线条画与平涂画相结合,这种画法可能是从青铜器上冶铸的平块花纹和线条纹饰发展而来的。由于彩绘的工具是毛笔,因此漆器上的彩绘线条显得比较流畅。在器物上描绘的纹饰,线条匀称,有的细如春蚕吐丝,显示了高超的技艺。中国画人物线描技法高古游丝描亦源于漆画技法。

  一、先秦漆画

  夏代髹漆工艺比较简单,漆器用色不多,只有浅雕与漆绘两种。商代髹漆工艺比前代有所发展,许多漆器器表髹有红漆或黑漆的装饰纹样,一般在红漆底上,用黑漆绘花纹或黑漆地上用红漆绘花纹,对比色运用较好,有明快之感。这一时期不仅大量用漆做装饰,有的还运用了浅雕、漆绘、镶嵌绿松石和蚌片以及贴金等相结合的技法。漆器纹饰有写实与变形夸张两种,且有单色或多色描绘。在器物上绘出包括雷纹、蕉叶纹、夔纹、龙纹、虎纹、饕餮纹、弦纹、圆点纹等复杂纹样,有的还在器物部分花纹上镶嵌有刻着涡纹的蚌泡和不同形状的松石。如河北蒿城县台西村商代遗址出土的台西圆形漆盒,其一就用朱漆黑彩绘出饕餮纹和圆点纹;其二为朱地黑彩,纹饰为云雷纹;另外26块漆器残片绘为饕餮纹、夔纹、圆点纹、雷纹和焦叶纹五种纹饰,在云雷纹和饕餮纹上还镶嵌有绿松石,其形状有三角和圆角方形两种,且多镶嵌在饕餮纹的睛部和眼角;河南罗山天湖商出土的缠丝黑漆木柲则通体黑漆,以五层丝线构成方格云雷纹;安阳侯家庄1001号大墓的三件漆抬盘,采用了嵌石片、蚌片、角牙等技法,通体髹漆,饰花纹;殷墟商后期小屯墓出土的漆豆,其腹上为夔纹和圆涡纹,足上为饕餮纹。

  西周时期,漆器装饰艺术比之前代有了较大的提高。彩绘与镶嵌蚌泡或铜饰片的有机结合,成为这一时期漆器装饰图案最具特色的表现手法,如湖北圻春西周遗址发掘出的漆杯呈圆筒形,黑色和棕色地上绘红彩,纹饰分四组,每组由雷纹或回纹组成带状纹饰。第二组中还绘有圆涡纹蚌泡。每组纹饰间均用红色彩线间隔。使用铜饰片见于琉璃河M1193大墓的漆盾,上嵌饰人面纹女孩圆形、菱形铜片饰。西周时期漆器装饰类别和数量也有明显增加,装饰题材范围扩大,丰富多彩,纹样复杂多变。除了已有的动物纹、几何纹样、饕餮纹、云气纹等之外,又出现了植物与人物题材。其组合形式有独立纹样和连续纹样两种,当时还有一个主要特点是使用了地纹。如湖北毛家嘴西周早期遗址发现的残漆杯,黑色和棕色漆为底,朱漆彩绘有回蚊、云雷纹、涡纹和线条纹;陕西茹家庄西周墓M1甲、乙两室出土的木棺黑褐色彩绘漆皮,纹饰多为云纹;岐山贺家村西M113和M52周墓出土的漆器残片,以朱黑色漆彩绘几何化的动物纹;灵台草坡、洞山西周墓漆棺,纹饰为朱、黑相间的云纹、草纹和几何纹,陕西韩城梁带村考古发现的龙纹漆器遗迹(图3)等等。可见,此时期的漆器纹饰,从商代以动物纹为主体,到西周逐渐转变为几何纹占主导地位,而且西周晚期漆器纹饰的几何特征更加明显,漆器多镶嵌蚌泡,加强了漆器纹饰几何化的造型特征。

  春秋战国是中国漆艺发展的重要阶段。髹漆材料和漆器制作工艺的进步,使其器型之精巧和纹饰之美都远胜前代。漆器纹饰精美生动,色彩艳丽,黑地为主,配以红色彩绘,朴素而又华美,达到了空前的水平,战国时代,漆器之优良品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掌握:它轻便、坚固,耐酸、耐热、防腐,外形可以根据用途灵活变化,装饰绘画也可以根据审美需求不断花样翻新。于是,它在许多领域逐渐取代了青铜器。漆器器皿以南方的楚国最盛,这与漆树生于南国有关。楚国的漆器类别繁多,应用广泛:家具有床、几、案、俎;容器有笥、箱、盒、奁、匣、豆、杯、樽、壶、觞、卮等;卧具有枕、席等;妆具有梳、笄、簪、等,乐器有琴、瑟、笙、笛、排箫、鼓、鼓架、钟架、磬架、鼓槌、钟杖;兵器有甲、盾、弓、弩、剑鞘、矢菔、箭杆、柲;葬具有棺、笭床、木俑、镇墓兽、虎座立凤;杂器有匕、勺、手杖、虎子、绕线棒;玩物有座屏、木鹿、博具,辟邪等。绘画纹饰则传统与创新并存,有龙凤、鸟兽、云雷、三角、折线、菱形,并出现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图画,如狩猎、车马、歌舞、宴乐、房屋、树石之类。

  战国漆器的装饰纹样显然从商、西周时期青铜器、玉石器的云雷、夔、凤、蟠螭、蟠虺等纹样脱胎演化而来。但商、西周青铜器上严整的禽兽纹样至本期往往被分解、打散、变形,然后进一步图案化,再配合器物的造型,予以各种不同的组合,形成无数充满运动感的神采飞扬的奇异画面。尤其是云雷纹等自然气象纹,在战国漆器装饰纹样中占据了突出地位。常见的有纯用云气纹或转化为云形结构的龙、凤纹组成画面。这些纹饰萦回舒卷,相互勾连,飞舞灵动,给人以大气盘旋般的深邃感和生命机能的活跃感,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战国漆画中的禽兽、神怪、人物形象与《山海经》、《楚辞》等古文献所记载描写的天地、山川、神灵内容十分吻合。如战国早期曾侯乙墓漆棺上描绘的引魂升天的羽人、鸾凤、人面鸟身珥蛇践蛇的“禺疆”、“其身九曲,有角骶”的“土伯”,衔烛以照太阴的“烛龙”;漆衣箱上描绘的“后羿射日”;战国中期长台关楚墓锦瑟漆画上的人面鸟身鸟爪、张翼的羽人,御龙遨游云气间的神人;曾侯乙墓漆棺、湖北江陵楚墓木雕座屏、湖南长沙颜家岭楚墓漆奁上都有啖蛇的大鸟,以及一些虎座上的飞鸟、镇墓的怪兽等,这些琦玮瑰丽的神怪画像,使得战国漆画成为一个充满浪漫想象与激情的、包含着丰富神话内容的艺术世界。战国漆画中也有现实生活场景的生动描绘,如曾侯乙墓鸳鸯形盒两侧的撞钟击磬图和击鼓舞蹈图,长台关楚墓锦瑟上的狩猎、燕乐场景等。这些日常生活场景的画面也都具有造型夸张,乃至奇特怪诞的特点。

  战国漆画以朱、黑两色为基调,继承了“禹作祭器,墨染其外,朱画其内”的传统。除朱、墨两色外,还使用了黄、蓝、绿、白、褐、金、银等10多种色彩。总体感觉是对比强烈,变化丰富,呈现出富丽堂皇的气派。纹饰或作二方连,或规则、或自由;有的运笔工整,有的挥洒奔放,表现了很高的艺术技巧。有多种装饰方法,如彩绘、镶嵌、针刻、雕镂、金银铜扣和金银彩绘等。

  目前出土的先秦漆画代表性作品有湖北荆门包山大冢出土的《迎宾出行图》,长沙颜家岭等出土的狩猎及舞蹈彩绘,信阳长台关出土的锦瑟漆画残片、凤鸟虎座鼓架,曾侯乙墓出土的漆棺、漆盒、漆箱上的漆画,湖北江陵纪南城“凤鸟形双联漆杯”,江陵九店乡出土的“彩漆鸳鸯木雕豆,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战国晚期漆盘上的装饰性绘画等。这类漆画,目前以湖北江陵、随县,湖南长沙,河南信阳出土最多,简介如下:

  1、《迎宾出行图》 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幅漆画,是当今世界上最早、而且保存最完好的一幅漆画,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出土于湖北荆门包山2号楚墓出土。高5.2厘米,通幅长87.4厘米。表现的是楚人迎解宾客到来时的场面。画面画以枝条婆娑的柳树为间隔,描绘出场景各异、相互联系的人物,车马及动物活动的情节。树共有五株,树枝有二枝、三枝、四枝、五枝之分,将画面分为两个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五枝树–三枝树–三枝树–四枝树,内容为宾客在途中行进,主人准备驱车前往迎接。其中以两株三枝树将这一段画幅分为三个单元,两株三枝树分别代表主人和客人的起始地。两株三枝树之间绘以疾迅奔跑的一豕一犬,以此象征性的表示主客之间存在着的空间距离。在三枝树和五枝树之间,为三马驾车,车上三人,车后一随从。这是宾客的队伍。在三枝树和四枝树之间,有五人立在交谈,有二马驾车准备出发迎接客人的到来。第二部分为四枝树–二枝树–五枝树。宾客已至,前有主人列队迎接,仆人跪地恭候,后有前去迎客的马车和随从紧跟其后。其中两枝树在这里的象征宾主两方会合。

  与早期样式比较,从这幅漆画还可以看出楚国绘画风格的新样式的形成与进步:首先,在平面上表现出空间的存在。虽然画法稚拙,只是将远处的人物稍稍抬高,但空间感却产生了。第二,用流畅圆熟的线条表现精微的细部,代替剪影式的形体,形成中国古代最早的线描人物画(游丝描技法)。第三,绘画强调真实性和艺术性。各种物体按实际比例描绘,情节合理有序,人物服饰、车马形制等根据聘礼的典制。


包山2号楚墓《迎宾出行图》

  2、曾侯乙墓内棺漆画 1978年5月出土于湖北省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时代为战国早期。漆画在内棺左右侧板及头档上,外表以生漆为地,用黄、黑、灰三色装饰图案和神异图像。其神异图像绘于左右侧板户牖纹图案两边,内棺左右侧板漆画基本对称,画面用整齐的方框分割成各相对独立部分。内容诡秘,并以蛇形图案为主要装饰。神异图像主要有四类:第一类为人面鸟身者四躯,皆头著两尖饰物,两翅舒展,一手握戈腹部画鳞纹,两腿叉开,有扇形尾翼,有的专家认为是引魂升天的“羽人”;第二类为戴假面者八躯,头颈都有复杂饰物,胸腹饰兽面,执双戈跨下若火焰状纹,有人认为是驱鬼逐疫的“方相氏”第三类为羊首人身者八躯,位于方相氏下,两腮有长须,亦持双戈,有人认为是方相氏率领下由百隶装扮的神兽。第四类为四只状若大鸟者,位于神怪形象之上,鸡头,长颈,直立,振翅张爪,其身左右对称,被认为是负载灵魂升天的鸾凤。此外在内棺正面头档上,尚画有朱雀、白虎。朱雀昂首而立,一足曲举,一足踏白虎背;白虎张嘴吐舌,回首顾盼姿势雄健。画法颇为严谨,线描健劲匀整,有浓厚的装饰风格。同墓出土的木盒漆画《乐舞图》,笔法粗细不一,或平涂或仅有轮廓,较“内棺漆画”率意洒脱。而这些奇异的人与动物混合的形象,与棺上所画又颇不相同,或为巫人娱神化装之。,更多地受到当时楚文化的影响,带有原始绘画的遗风,它的语言形式表现出较多的天真和质朴。那些运动的人体、奔跑的野兽、流动的云气,所表现出来的是赋有生命力的精神。这种构图类似于现代图案设计中的“地毯式”画法。


曾侯乙墓内棺漆画中的神像和鸾凤

  3、曾侯乙墓内漆鸳鸯盒 曾侯乙墓出土的随葬品,1978年5月于湖北省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盒长20.1厘米,宽12.5厘米,高16.5厘米。鸳鸯形,头与身用木分别雕成,颈胸以榫铆连接,可自由转动。腹内剜空,背上有一长方形孔,孔盖上浮雕夔龙。翅微上翘,尾平伸,足蜷曲呈卧伏状。盒身以黑漆为地,彩绘图案与颜色因不同部位而异。颈部与腹前朱绘鳞纹,填以小黄圈,翅部、尾部饰红、黄点相间的曲折纹带,并以绳纹与线纹分隔成若干区。腹部两侧,分别在面积7×42厘米的画面上各绘有一幅漆画。左侧绘撞钟击罄图,用朱漆绘单足伫立的对称双凤,凤嘴中衔横梁,梁上悬钟二枚,凤足上部置磬架横木,悬挂两个石编磬,一个兽头人身的乐师正手持钟棒背向撞击编钟。右侧绘击鼓舞蹈图,画面中间以一兽为鼓座,上树建鼓。一旁绘一戴冠兽形人,双手持鼓槌轮番击鼓;另一旁绘戴冠佩剑武士,双手舞动长袖,正应着鼓声翩翩起舞。这两幅图中人的形象采用极其夸张的手法加以表现,造型奇诡,线条流畅,在方寸之地,惟妙惟肖地将庞大而壮观的乐舞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谓方寸之间气象万千,充分体现出小中见大、博大恢宏、不同凡响的艺术特征。此盒不仅是难得的艺术佳作,而且为研究当时演奏钟、鼓提供了实例。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漆鸳鸯盒

  4、《狩猎图》 长沙颜家岭出土的战国漆奁,绘有奔鹿、争食之鸟,以及弯弓射箭的猎人。并画有一树,极为生动逼真,笔法婉秀多姿,饶富画意。这不仅说明当时绘画技巧的精进,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征。

  5、凤鸟虎座鼓架 1956年出土于河南信阳长台关附近一座战国楚墓,现藏河南省博物馆。凤鸟虎座鼓架是战国时代楚国特有的器物。先用木雕成型,再髹以彩漆,以纹饰,集髹漆、雕刻、绘画于一体,富有楚文化的独有特征,也是宝贵的艺术精品。长台关楚墓出土的这座凤鸟虎座鼓架,通高162厘米,长140厘米,宽26厘米。座为两只相背的老虎,张口,齿外露,椭圆眼,尾上举,四肢 前屈,作蹲伏状。体染黑漆,并饰银灰色云纹象征皮毛。两虎身上分别站着一只凤鸟,两凤相背而立,昂首,振翅,喙内衔一颗椭圆形珠,凤鸟衔珠,蕴含吉祥之意。凤鸟通身染黑漆,以灰漆画出羽毛等纹饰,头部为卷云纹,颈部饰鳞纹,背部绘变形三角纹,尾翅部先雕出一根根的羽纹,然后再沿每个羽纹的轮廓,描以纤细的绒毛,十分精细。其凤鸟犹如冲天欲飞的雄鹰,雍容华贵,伟岸英武。虎则身躯矮小,其神态似承担不了凤鸟的重压。人们从中可以领略到楚文化的独特光彩。


信阳长台关出土战国凤鸟虎座鼓架

  6、彩漆鸳鸯木雕豆 1973年至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江陵九店乡雨台村境内雨台山发掘了500多座战国楚墓,获得随葬品4000多件,其中漆木器达900多件。彩漆鸳鸯木雕豆则是其中精品,现藏荆州市博物馆。豆高25.5厘米,由盘、柄、座三部分组成。其中盘深5厘米,座高4.4厘米,柄径3.5厘米。柄座上彩绘对称的三角形云纹和卷云纹,显得庄重而沉稳。盖与盘合为一体,被雕成一只鸳鸯。鸳鸯敛翅卷足,头、身、翅、足、尾毕现。各部均用金、黄、朱红、黑诸色精细描绘,色彩斑斓、富丽堂皇。可能是楚国高级贵族举行隆重典礼时的礼器,因此作为殉葬品与主人永远相伴。


江陵雨台山战国楚墓“彩漆鸳鸯木雕豆”

  7、战国漆器圆盘 1967年出土于扬州邗江西湖乡战国墓。圆盘直径40公分,以木制卷胚作内胎,髹朱红漆,用黑漆彩绘云水飞禽纹样,色彩鲜艳,画面清晰,很能体现当时较高的制作工艺水平,现陈列于扬州博物馆。
 

  二、汉代漆画

  汉代是我国漆器制造业发展的鼎盛时期,不仅中央在少监府专设“东园匠”专门监督官吏漆器制作,并在蜀汉、广汉郡置工官负责监造各种精美的涂有纹饰的精美漆器,西汉辞赋家杨雄在《蜀都赋》中描绘蜀汉、广汉郡生产的雕填、螺钿、金银扣等名贵漆器制作的盛况时写道:“雕镌钿器,万技千工。三参带器,金银文华,无一不妙”。与此同时,民间作坊也分布于山东、河南、广东、广西、陕西、江苏等地。仅从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就出土漆器180多件,三号墓出土316件,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随葬漆器达七百多件。随着漆器的大增,漆画创作也进入高峰期。近五十年来,在湖北、长沙、四川、贵州、江苏、安徽、甘肃、新疆、陕西、浙江、山东、河北,以及蒙古人民共和国、朝鲜乐浪郡等地均发现了丰富多采的中国汉代漆画。贵州平坝和朝鲜乐浪郡的漆器上还开列有制作分工的详细铭文。

  众多的产地和丰富的产量,使汉代漆器在继承战国漆器的基础上,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它继承了前代漆器的工艺传统,使漆器工艺得到更进一步地发展。其中漆器上的绘画,也以其生动、精美、华丽、典雅的艺术形象,成为汉代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漆画的应用既广,技艺也随之提高。由于漆工艺的发达,汉代竟有“油画”之称。《后汉书》志卷二十九“舆服”上“屏车”一节,提到当时有所谓“油画屏车”。这种车,就是在车屏上以油漆画作为装饰,当时应用颇广,除油画车外,还有油幕、油幔、油船、油戟以至漆棺等。汉代漆器,至今发现的不少,且大都精美无比,色彩绚丽,光泽如新。

  汉代漆画,从其艺术特征,表现形式,并依据目前的考古发掘和研究,一般可分为西汉初期、西汉中晚期和东汉三个时期:

  西汉初期 此期漆画主要集中在战国时的楚国地区,如湖南长沙、湖北江陵与云梦、安徽阜阳等地,广西贵县、广东广州、山东临沂、陕西咸阳、四川成都等地也有发现。西汉前期漆奁以木胎居多,夹1胎少见,说明胎体制作依然延袭战国时期的工艺。西汉前期漆奁出现七子奁、九子奁,以及开始采用锥画、堆漆、金银箔贴饰新技术,则是西汉前期漆奁有别于战国漆奁的显著时代特征。

  这一时期漆画的特征以湖南长沙出土的漆器绘画为代表。其特征主要是以各种变形的云气纹、龙凤纹和几何纹为最多,亦有大量的人物、动物纹饰,如马王堆1号墓和砂子塘西汉早期墓出的彩绘漆棺及其他器物。另外,砂子塘墓还出土过两件内容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彩绘车马奁和舞女漆器奁。漆画的构图繁缛而不紊,使用单线勾勒和平涂结合的手法,笔势活泼,富于变化。其代表作有湖南长沙马王堆两具精美的彩绘大漆棺,湖北江陵凤凰山西汉初期墓中由当时成都制作的精美漆器,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中出土有许多带有铭文及详细年款的漆器,为漆器及其绘画的断代提供了直接的依据。

  西汉中晚期 这一时期在湖南长沙,以及湖北、四川等地仍有漆器出土,但在出土数量与质量方面均不如前期。然而与前期不同的是,此期漆器出土的分布较广:江苏邗江胡场、邗江姚庄、邗江甘泉、邗江杨寿乡宝女墩、扬州平山、扬州城北、连云港海州、海州网疃、徐州石桥,湖南长沙汤家岭、长沙咸家湖、湖北光化、安徽天长三角圩、陕西咸阳马泉、河北满城、阳原三汾沟、北京大葆台、山东临沂金雀山、莱西岱墅、文登石羊村’、五莲张家仲崮、云南晋宁石寨山、广西合浦、贵州清镇平坝等地均有出土。尤其是在生产漆器较少的黄河流域也陆续有所发现,如河北满城、甘肃武威、陕西咸阳、宁夏银川、山东临沂与文登、内蒙古呼和浩特等地均有发现,而江苏扬州、徐州、连云港等地出土的漆器,是这一时期出土较多、质量精美的一批。此期漆画中大量出现乐舞、出行、杂技、车骑等表现现实生活题材的内容。四川漆画内容均为对鸟和对兽纹,描绘细致,有很强的装饰感。江苏扬州和连云港等地出土的漆画在纹饰上较西汉初期更为复杂、生动。技法上大量使用金银箔剪贴表现人物形态,有的还刺有精细的线条。

  东汉时期 东汉时期,漆器发现较少,但分布范围仍然很广,甚至在内蒙古满州里扎责语尔东汉鲜卑族墓、新疆罗布泊烽燧遗址、云南晋宁石寨山滇族墓,东海乐浪郡(今属朝鲜平壤)等偏远地区也有所发现。此期具有代表性的漆画为甘肃武威雷台东汉墓和河北定县中山王刘畅墓中出土的扣器,饰件上有非常精美的镂刻,嵌错纹饰。乐浪郡(今属朝鲜平壤)发现的数量也不少,大多数注明制作年代和产地,有的还记下了作者姓名。这批出土的漆器中,竹编彩匣与玳瑁小盒最能代表东汉后期漆绘人物的工艺品。彩匣上画孝子故事、玳瑁盒上画的羽人,都是当时流行的题材。这些漆画,形象简朴,各具神态,油彩的调配,也很和合。其中发现于东汉王盱墓的一件绘有西王母与龙虎漆盘为代表之作。江苏连云港海州网疃汉木椁墓出土的漆器,亦甚精巧。有方形、椭圆形、马蹄形的漆盒,全器均经髹漆,饰以飞翔的禽鸟、奔跑的山兽,禽兽有如鹰、雁、雀、马、虎、鹿等,也有乐舞和狩猎的人物。虽然采用平涂的方法,而其形象的生动逼真仍跃然于器物上。

  汉代漆画在题材上大致可分三个部分:

  神话题材 在汉代漆画中所占比例最大,它向人们展现了一个人神杂处、琦玮谲诡、飞扬流动、变幻多端的神话世界,同时也说明了汉代漆画在题材上深受楚文化的影响。其代表作有:湖南长沙砂子塘西汉早期墓中出土的一具朱漆彩绘棺;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4层套棺中的第2层黑地彩绘棺和第3层朱地彩绘棺;湖北江陵凤凰山8号汉墓出土的漆龟盾等朝鲜平壤古代乐浪郡的汉墓中出土的彩绘羽人乘凤鸟的漆勺和西王母与龙虎的漆盘, 所绘物象皆富有气势。

  现实生活题材 这类题材的漆画出土较少,但在情节安排,人物造型与神态刻画,以及线条和色彩及构图上,决不逊于同时代的墓室壁画,显示了漆画工匠高超的艺术水平。其代表作有:长沙砂子塘出土的车马图奁和舞女图奁;乐浪郡(今属朝鲜平壤)市郊东汉墓中出土的一件彩绘漆箧;安徽天长县三角圩19号墓的人物漆六博盘;广西贵县罗泊湾1号汉墓的狩猎纹漆器画铜筒和人物龙纹漆画铜盘;江苏扬州胡场14号汉墓的马术图漆奁;湖北襄阳擂鼓台1 号汉墓的人物纹漆奁等。

  动物题材 这类题材几乎在所有的漆画上都有所表现。除神兽、神鸟外,还有自然界里的各种飞禽走兽,如虎、豹、鹿、马、犀牛、熊、狸、獐、猫、免、飞豹、龙、云龙、云兽、怪兽、龟、鱼、飞凤、鹤等。即使是神兽异鸟也参照了现实中的动物形态,加以想象,变化而成的。这时期的动物纹样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多与云气纹相辅相成,各种各样的动物穿梭于云气纹之间,或奔腾跳跃,或回首翘望,或伫足而立。为了与器形和装饰纹样相呼应,大都采用了变形、夸张的手法,有的亦用很写实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不同动物的神态和动感。笔法上有的粗犷豪放,有的细腻,线条细如毫发表现了汉代绘画艺人高超的水平。如在漆圆盒、圆奁、椭圆奁、樽、卮等的盖面,盖里和内底,扁壶的正、背面,以及耳杯、盂、盘、匜的内底,往往绘有豹、牛、犀牛、熊、云兽、凤、鸟、云龙、变形鸟、鹤、鱼、四叶、柿蒂纹等纹饰。如凤凰山168号墓的云豹纹漆扁壶。这个时期的漆圆盒,其盖上常常有三凤鸟纹,所采用的构成方法为旋转式,即以旋转方向和弯曲程度相同的方法构图,周围一般又以流动飞扬的云气纹烘托,使三凤犹如在空中盘旋追逐。另外还有一些以植物为母题的纹样。汉代漆器上的植物纹样,以柿蒂纹、四叶纹、蔓草纹、四瓣花纹、树纹等为主。这类纹样,在漆器中所占比例很少,有少数是在漆器上做主要装饰纹样,多数则作为衬托神话传说或动物等的辅助装饰纹样。作为主体的植物纹样,多在小型器物上以适合纹样的构图形式出现。同样是草叶纹,也因地域的不同而显出差异性。湖南出土的几件漆器上的纹饰用笔纤巧细腻,叶纹舒展,形态美观;而四川、安徽等地出土的漆器上纹饰简约,线条粗犷。

  (4)自然景象题材 汉代漆器上的自然景象纹样,主要有云气、卷云、勾连云、波折、山峰形纹等。这类纹样在汉代漆器纹样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和汉代信奉道教和巫术有很大关系。人们祈求长生不老或死后羽化登仙,象征天堂和仙山的云纹和山纹在漆器中被大量运用,人物、动物或神灵怪兽,在变幻多姿的云纹衬托下构成了颇具浪漫色彩的艺术样式。云气纹是汉代工艺美术的一种主要纹样,较之春秋战国时期,汉代的云气纹被描绘成翻滚腾跃之势,有的漆器上甚至通体饰有云气纹。从出土的漆画来看,云气纹有多种形式,一般均用线条描绘,其线匀称流畅,蜿蜒舒卷,变化无穷。这些纹样多由古代蟠螭纹或鸟纹发展演变而来。把云气纹挥洒得酣畅淋漓的当推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黑地彩绘棺。以黄、红、青、白、诸色漆在黑地漆面上绘制的云纹,布满整个棺体,云纹之间点缀着上百个动物、人物、神怪图像。棺盖板上的图案, 飞云流动、大气滂薄, 气韵流畅、回转激荡,是代表汉代漆器装饰风格的重要器物。

  汉代漆画的表现技法较之前代也更为丰富。用色上大多是在黑漆底上,用朱红描绘,色泽光亮,单纯而典雅。同时各种色彩的组合运用也很多,常用的有黄、绿、赭、白、灰等色,效果华丽丰富,通过平涂渲染等表现技法,产生较强的绘画感。用线上有:①漆线描,用生漆液加上各种色彩在器物上进行描绘;②油彩线描,用油汁调颜料,后用笔画到器物上去;③锥画,即在器物表面用针刺刻出所需物象,有时刺刻完后再填以金彩;④金银箔贴,将用金箔银箔制成的各种图像,贴在器物上面,更显得富贵华丽;⑤堆漆,有凸出平面的效果,增加了画面的层次和立体感。

  下面介绍汉代漆画中代表作品:

  6、砂子塘汉墓车马图奁和舞女图奁漆画 1961年出土于湖南长沙砂子塘西汉早期墓。前者描绘了贵族乘车出游时的情景,在山丘、云朵、飞鸟、垂柳等自然景色中,贵族坐在急驰的车上,御者双手紧勒缰绳,似用全力来控制奔走如飞的骏马,车后随有两个威武的骑士,其后有一人在亭中躬身相送。整个画面在情节、构图上显得生动自然。后者描绘了11位正在舞蹈和观赏舞蹈的舞女,舞者面容秀丽,体态轻盈,舞姿优美。长沙砂子塘一号汉墓出土的西汉彩绘漆奁上,用同样的手法分别绘有车马人物、舞女训练等生动图画。其中一件漆圆奁上绘有红、黑、黄、绿、白、蓝、灰色的龙纹,中间为舞蹈场面,左边房里跪坐二人,左中部有两舞女在翩翩起舞,中部屋内坐有三个宾主,右边有三个舞女,一教官执鞭正在训练。另一件漆圆奁上绘有一幅车马出行图,一辆车从小丘奔驰而过,后面紧随三骑,亭长与吏卒恭立侍候,其间是亭、树、飞鸟、小山丘等装饰。这样的表现手法与《车马人物出行图》有直接传承关系。

  7、马王堆一号汉墓彩绘漆器 长沙自战国、秦汉以来,它一直是南方文化的重镇,前后不断出土了许多汉代的精美漆器。特别是在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了西汉时期的大批漆器,其中一号西汉墓就出土了184件,三号墓出土316件。其中尤以一号墓彩绘漆棺,和内装七只耳杯的“漆耳杯套盒”等最为人称道。

  彩绘漆棺 出土的两具精美的彩绘大漆棺近年,是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漆器。漆棺画法潇洒生动,用线奔放,干净利落。棺上描绘的云气纹,气势豪迈。云中还画有各种仙人怪物。有仙人骑鹿,仙人乐舞,仙人鼓瑟,也有神人操蛇,神羊牵鹤及神豹、麒麟等。漆棺上画云气,象征天体,意即死者可随云气飞升上天。这种表现,与当时的升天思想有关。前者在通体复杂多变的云气纹中,彩绘有90多个形态各异,生动多变的仙人和禽兽。或挥动长袖,翩翩起舞,或满弦将射,而被射物则翘尾回首,惊恐奔逃;或托腮而坐,若有所思等,凡此种种,形态匀称,活泼生动,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运动感,形成了具有丰富想像的画面和富有音乐感的瑰丽多采的艺术风格。后者外表彩绘龙、虎、朱雀、鹿和仙人等祥瑞图像。其中在棺的头档板处,于中部一三角形的高山两侧,各绘一昂首腾跳的鹿,四周绕以云气纹;足档板上画双龙穿璧,龙身带鳞甲而又有凤羽,龙首巨目利齿,异常凶猛;左侧板上画一朱色山,山两侧各绘一呈波浪起伏地黑彩绘棺纹饰状的巨龙,左侧龙身上又画一形体写实、张口回首的猛虎,龙尾画一身带云形斑纹的伏虎,右侧龙身上有一翘首展翅欲飞的朱雀,龙尾有一头发斑白、身带毛发、两手攀龙的仙人。右侧板上满饰繁复的勾连云纹。该棺所绘图像与以前发现的长沙砂子塘西汉早期墓中出土的一具朱漆彩绘棺上的图像颇为相似。


马王堆一号汉墓朱地彩绘棺

  漆耳杯套盒 盒长19.2厘米,宽16.2厘米,通高13厘米。呈椭圆形,斫木胎,即用刨、剜、凿等手法将一木块或木板斫削出器形。具杯盒由上盖和器身两部分以子母口扣合而成。器内及盖内髹红漆无纹饰。器身及器盖均髹黑褐色漆,再以红漆和黑漆绘云纹、漩涡纹和几何图案。底部光素无纹饰。上、下口沿均以红漆书“轪侯家”三字。盒内装小耳杯七件,其中六件顺叠,最后一件反扣。反扣杯为重沿,两耳断面呈三角形,恰好与六件顺叠杯严密相扣。七件小耳杯与马王堆出土的其它耳杯形制相同,均为斫木胎,椭圆形,两侧耳呈月牙形,圆唇、小平底。杯内髹红漆无纹饰,中以黑漆书“君幸酒”三字,两耳及外壁髹黑漆,两耳及口沿外部朱绘菱纹和绳纹组成的几何图案。

  在马王堆出土的木简中,称这种小耳杯为“小具杯”,因此专为存放小耳杯的漆盒就被称为“具杯盒”。这种设计奇特、制作精巧的具杯盒在马王堆三号汉墓中也出土两件,大小形制基本相同,内装九件小耳杯,其中八件顺叠,一件反扣。


马王堆一号汉墓内装七件小耳杯漆耳杯套盒

  漆绘食盘 长16.9厘米,高4.4厘米。斫木胎。椭圆形,圆唇,小平底,月牙状的双耳稍微上翘。杯内髹红漆,以黑漆绘卷云纹,底黑漆书“君幸酒”三字。外壁和杯底髹黑漆,光素无纹。口沿外部及两耳上以朱、赭二色绘几何云纹,耳背面朱书“一升”二字表示容积。遣策称为“小具杯”。耳杯或称羽觞,其名之由来,一说是因其形状似爵(雀),两耳像雀之双翼;一说是杯上可插羽毛,有催人速饮之意。古时用于盛酒或盛羹。据汉代文献《盐铁论》记载,一杯用百人之力方可制成,故价格十分昂贵,一个漆杯的价格甚至相当于十个铜杯。作为饮食器皿,漆器比青铜器更具优越性,故为宫廷及贵族官僚所爱好。漆器因此也成了特权和财富的象征。


马王堆一号汉墓漆绘食盘

  漆绘盥洗器 通长33厘米,宽26.4厘米,高8.5厘米,斫木胎。外底朱书“轪侯家”三字,并隐约可见烙印戳记“成市草”,表明该匜造于汉代著名漆器生产中心蜀郡成都。匜壁画有四只翩翩起舞的凤鸟,勾勒简洁、曲线流畅,画面清晰利落,情趣盎然。造型单纯自然,很像水瓢。古人在举行重要礼仪活动时或饭前饭后都要洗手。漆匜为浇水器,漆盘为接水器。先秦和秦汉墓葬都有盘、匜成套出土现象,这说明至少在汉初仍沿用先秦沃盥之礼。这种盥洗器是古代贵族专门用来洗手的用具,在洗手时由一长一少奴仆服侍,长者持漆匜自上而下浇水,少者捧盘在下承接。


马王堆一号汉墓漆绘盥洗器

  双层九子漆奁 高19.2厘米,直径33.2厘米,专门放置梳妆用具的器物。器身分上下两层,连同器盖共三部分。盖和器身为夹纻胎,双层底为斫木胎,器表涂黑褐色漆,再在漆上贴金箔。金箔上施油彩绘。盖顶、周边和上下层的外壁、口沿内以及盖内和上层中间隔板上下两面的中心部分均以金、白、红三色油彩绘云气纹。其余部分涂红漆。上层放置手套三双,丝绵絮巾、组带、绢地“长寿绣”镜衣各一件。下层底板厚5厘米,凿凹槽9个,槽内放置9个小奁,内放化妆品、胭脂、丝绵粉扑、梳、篦、针衣等。

  中国古代男女均蓄发,并各备妆具。双层九子漆奁随葬在马王堆一号墓北边箱,以绢地“信期绣”夹袱包裹。贵为丞相夫人的辛追,生前应该是用此类梳妆奁存放自己的梳妆用具和贴身物品的。


马王堆三号汉墓双层九子漆奁

  漆绘食品罐 腹径20.6厘米,通高18厘米。旋木胎,系取一大小适当的木块,旋出外壁和底部,而腹腔可能是剜凿出来的,胎质较厚。漆盒由上盖和器身两部分以子母口扣合而成,盖顶有一圈高约1厘米的凸棱,器底有凸棱似的圈足。器表髹黑漆,器内为红漆。盖顶中心以红色的线条勾勒出三只凤鸟,凤鸟作反首回盼、相互呼应的姿态,鸟身羽毛细如发丝。整个图案组织严密对称,线条流畅。上盖四周和器身腹部均朱绘鸟形图案。盖内和器内均以黑漆书写“君幸食”三字,外底部以红漆书写“六升半升”四字。出土时,漆盒内装有饼状实物。


马王堆汉墓漆绘食品罐

  彩绘漆匕 用来舀取鼎中食物的工具。一为斫木胎,柄长36.4厘米,斗宽8.5厘米,系用刨、剜、凿等手法将一木块或木板斫削出器形。分斗和柄两部分。斗作簸箕形,斗内红漆无纹饰,背面黑地,上绘红色和灰绿色组成的云纹。长柄,柄端和柄中间各有朱绘宽带纹一道,其余为黑地,上绘红色和灰绿色的云纹。柄的背面为黑地无纹饰。

  另一为竹胎,柄长53厘米,斗径7.8厘米分斗和柄两部分。斗以竹节为底,成筒形,柄为长竹条制成,接榫处用竹钉与斗相连接。斗内髹红漆无纹饰,外壁及底部黑漆地上,分别绘红色几何纹和柿蒂纹。柄的花纹分为三段,靠近斗的一段为一条形透雕,上为浮雕编辫纹,髹红漆;中部一段为三条形透雕,上有浮雕编辫纹三个;柄端一段为红漆地,上面浮雕龙纹,龙身绘黑漆,以红漆绘其麟爪,龙作奔腾状。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勺仅为两件,且在长沙地区的战国和汉代墓葬中很少发现这种竹胎漆器,实为珍贵。


马王堆汉墓斫木胎彩绘漆匕


马王堆汉墓斫木胎彩绘漆匕

  8、荆楚汉墓彩绘漆器 湖北荆楚一带从秦代开始就是漆器最重要的产地。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一百八十六件漆器均为木胎,其器胎质地和制作髹饰工艺基本上承袭了楚国的技术和方法。荆楚地区发现的汉代漆器,以西汉早期居多,其中比较重要的发现有湖北云梦大坟头一号墓、江陵凤凰山漆器。

  凤凰山汉墓漆器 1973年在湖北江陵凤凰山八号汉墓出土。漆器种类繁多,家具有几、案、箱;炊厨用具有俎;饮食器有盘、盂、卮、樽、耳杯、勺、匕;妆奁器有奁、盒、梳、篦、鉴;陈设品有座屏;仿铜礼器有鼎、豆、壶、钫等;兵器如甲胄、盾、弓、剑椟以及戈、矛等;交通工具如车与肩舆等。漆器上大多烙有“成市”、“成市炮”、“成市府”等戳记,系少监府“东园匠”在成都府监制。有些漆器上刻有“大官”、“汤官”等字样,系主管皇家膳食的官署所藏之器;书写“上林”字样的,则是上林苑宫观所用之物。据有的漆盘铭文,当时长乐宫中所用漆器,仅漆盘一种,即达数千件之多。贵族官僚家中亦崇尚使用漆器,往往在器上书写其封爵或姓氏,如“长沙王后家般(盘)”、“王氏牢”等,作为标记,以示珍重。这些漆器大都保存完好,经过脱水处理,光亮如新,颜色鲜艳,彩画纹样精美流畅,气势磅礴,是精美的古代艺术品和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的珍贵资料,属珍贵古代文物。


江陵凤凰山汉墓出土的食盘


江陵凤凰山汉墓出土的奁盒

  凤凰山汉墓龟盾漆画 1973年在湖北江陵凤凰山八号汉墓出土。为汉初漆画。漆盾平面呈龟腹甲形,长32厘米、宽20.1厘米。以黑赭色漆为地色,正面画有一神人和一神兽。神人身着十字花纹的宽袖上衣和长裤。神兽的足、眼、口、鼻,结构均很清楚。怪兽昂首曲身,伸开两足,与神人向同一方向奔走欲飞。龟盾背面,画有两个相向而立的人物,也身穿十字花纹的宽袖上衣和长裤,腰束带,足穿鞋。右边一人身佩长剑,表现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在构图上,漆工用笔简洁,用漆如墨,依龟盾之特定形状,采取了对称构图的方法,对人物作了合理地安排, 概括地表现了画面的特点, 大胆地运用粗线条勾勒人物、神兽, 衣物、花纹部分信手点来,浓笔平涂,增强了神兽的力度感。


凤凰山汉墓漆龟盾正面


背面

  云豹纹漆扁壶 湖北江陵凤凰山168号墓。两腹面各绘有三只飞豹,古人采用三足鼎立的构成方法,使不对称的三豹组合成平衡式的优美的装饰纹样。扁壶的正面上中部有一豹曲身回首;右下部有一豹张牙舞爪,正追捕一只似獐子的动物;左下部一豹昂首伸颈,长尾略上翘,作行走状,正面的豹子个个毛发直立,显得异常凶猛。背面中下部是一展翅的飞豹,两前肢前伸,自上向下扑;左上方·豹的头向上,长尾较直,两前肢回收,两后肢弯曲作上窜状;右上方一豹长尾回卷,作顾首行走状,背面的豹子显得轻灵顽皮,惹人喜爱。盖顶上的豹头微昂,长尾回卷,弓身前行, 线条简约流畅堪称杰作。

  云梦大坟头一号墓 1970年出土于湖北省云梦县城关西南角。其中发现一件木牍,这是湖北省首次发现的西汉简牍。共出土漆器八十一件,其中夹紵胎达二十四件。其中二十件麻布胎漆耳杯较为著名,与墓内遣册上记录的“绪杯廿”完全符合。

  9、湖北光化汉墓彩绘漆器 1973年在湖北光化发掘属于西汉中期五座坟,发现一批彩绘漆器。其中以3号墓漆针刻鸟兽纹卮,4号墓、5号墓的2件漆奁较为著名。漆针刻鸟兽纹卮,高10.5厘米,为酒器,圆筒形,有盖。内外均髹酱褐色漆,以针刻纹填朱漆的手法装饰,盖上饰行龙,盖内饰飞凤,器身外壁饰立虎、仙鹤、玉兔、怪人等,并以流云纹相间。图案构思严密,形象生动,线条细致流畅。

  4号墓、5号墓的2件漆奁均夹1胎,由上下两部分相同的奁盒套合组成。4号漆奁较大,器身镶三圈银扣,器顶镶两个大小不同的银环,顶部中央镶柿形银片,周身黑漆。在银扣和银环之间用金、银色绘制动物纹、流云纹和几何纹组成的图案,构思严密,形象生动。奁内上部放一面铜镜。铜镜下置,个小盒,圆柱形、长方形各2件,方形、马蹄形各1件,其质料、制法、花纹均与外奁相似,亦以银扣银环和银片镶箍,盖顶的银片则依器形而定。5号漆奁较小,为银扣金平脱,形制与4号漆奁相似。其中亦置小盒多件。这一套奁盒,盖上镶嵌柿蒂形和柿蒂形纹银片,四周嵌料珠,器身周壁贴金箔图案,内容有飞禽走兽、海水流云、奇花异草之类。


湖北光化3号墓漆针刻鸟兽纹卮

  10、湖北襄阳擂鼓台1号汉墓 人物纹漆奁

  11、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漆画 1977年7月在安徽阜阳城郊公社罗庄大队双古堆村出土。属于汉初漆器。女(汝)阴即今安徽省阜阳市。汉高祖同乡夏侯婴随高祖起兵反秦,高祖六年被封为汝阴侯。墓内共出土文物206件。其中漆器有彩绘鸠形仪仗、彩绘漆盘、漆盒等,多已残破。其中比较罕见的是三套栻盘和栻盘架。每套栻盘由上下两盘组成。其中一件上下皆为圆盘,被称为“二十八宿圆盘”,另外两套皆上圆下方,分别称为“六壬栻盘”和“太乙九宫占盘”,皆是用来占卜和测量天象。其珍贵处还在于上面有针刻篆书涂朱文字“女阴侯”、“十一年”,其它漆器上亦有“元年”、“四年”、“八年”、“九年”等文字,为判断墓主和下葬时间以及漆器及其绘画的断代提供了直接的依据。

  另外,1986年在安徽霍山县发掘的4座西汉木椁墓中,出土完整的漆器四十多件。这批漆器以木胎为主,胎质厚重,工艺精巧,多以黑漆为地,朱绘图案,主体花纹为云气纹,另有走兽、凤鸟及各种几何图案,并出土了髹漆彩绘陶器。

  12、天长县三角圩汉墓漆画 1991年天长县三角圩汉墓群发掘汉墓二十余座,出土漆器140余件,其中一号墓出土89件。这批汉代中晚期漆器品种丰富,装饰精美,器物有色泽鲜艳的彩绘,绘制各种变化的云纹和形态各异的飞禽、走兽,并装饰银扣,贴金银箔动物图案,显得竭尽富丽华贵。其中以六博盘人物漆画、彩绘鸭嘴形柄漆盒、圆筒状大奁套装子奁和银扣彩绘梳篦漆奁尤为珍贵。

  六博盘人物漆画 画面上人物布于棋盘的四角,两人一组,共八人。均为带冠、着华丽长袍、坐姿的男子。他们向背而坐,中间以一个小方格隔开,八位男子的形状基本相同,仅在冠的形状、是否留有胡须等细微之处略有差别。

  汉代彩绘鸭嘴形柄漆盒 盒高11.5、径17.4厘米,结构完整,圆润纯朴。盒为木胎,由盖和底两部分组成,平口,浅弧腹,矮圈足,柄作鸭嘴张开状。盒内髹朱漆,外髹黑漆,并用朱漆绘圈云、龙凤和鸟纹等。盒口沿、器身纹饰用弦纹相隔。鸭嘴柄内髹朱漆,外髹黑漆,还用朱漆点画了鸭头、嘴、眼等部位,形象生动,独具匠心。鸭的颈部安置活舌,存取食物时,手握鸭嘴形柄一紧一松,盒盖随之开合,非常轻巧方便。整个漆盒以黑色为基调,以红色作装饰,花纹简练,线条流畅,既庄重典雅,又柔和俏丽,很适合居室的审美要求,是汉代小件漆器的精品之作。虽埋藏地下两千多年,至今漆质色泽仍然坚硬光亮。

  汉代银扣彩绘描金漆奁 该漆奁呈圆筒状,由盖、身套合而成,为夹纻胎。奁高14.8、口径15厘米,外表髹赭色漆,内髹朱漆。盖顶呈穹形,盖壁为圆筒状,器身为直腹平底。盖顶嵌银柿蒂纹饰,蒂叶间对置绘四禽兽图案,器盖饰6道银扣。此奁银扣之间赭色为底,以朱绘云气纹和描金装饰。盖内顶端绘游龙,昂首张口,独角上翘,形象生动。器内底绘卷云纹,游龙祥云,上下呼应。大奁里还盛放5只子奁,设计巧妙。五子奁的造型,是根据所放置物品的形体不同设计的。如梳篦是上圆下方,状如马蹄,故有马蹄形奁;装针线的夹套和长刷,使用长方形奁;粉扑呈圆形,假发盘成圆形,故设圆奁盛之。此外香粉、胭脂也分别装盛在小圆奁内。五子奁靠拢在一起,又顺当地放置于大奁内,反映了汉代漆器的高超技艺,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安徽天长市博物馆。


安徽天长城南乡汉墓出土的“贴金箔马蹄形漆盒”

  汉代银扣彩绘梳篦漆奁 漆奁呈圆筒形,也是夹纻胎,由盖、身套合而成。高14、径14.2厘米,外表髹赭色漆,内髹朱漆。盖顶隆起,饰有两周凸弦、两周银饰。内弦中嵌柿蒂纹银饰,蒂心处嵌一圆形珠饰,每片蒂瓣上也各嵌有一桃形珠饰。蒂纹间有云气纹、几何纹和对置双禽双兽图案。盖、身各饰银扣三道,银光闪亮。盖内顶端黑绘一条四爪独角游龙,器身内底满绘卷云纹,上下遥相呼应,内外统一完美。

  另外,1975年在天长县安乐北岗汉墓群发掘的九座木椁墓中,也出土漆器123件。这批保存较好的漆器制作精巧,造型优美,色彩艳丽,漆器表面均彩绘各种云纹、几何图案及各种神禽异兽。


描金漆奁圆筒状大奁及套装5只子奁

天长县三角圩汉墓出土的汉代彩绘鸭嘴形柄漆盒

  13、海州汉代彩绘漆器 江苏连云港古称海州,这一地区西汉木槨墓大多地处海边,锦屏山、孔望山、云台山正在汉代朐港附近,高高顶、沙帽寺在紧傍海边的半岛坡地上。其中汉墓出土的大量文物中有一批漆器彩绘。以网疃庄木椁墓出土的奏乐图和双龙汉墓出土七子奁盒最为著名。

  网疃庄汉墓的漆器彩绘奏乐图 1969年7月在江苏连云港市海州网疃庄木椁墓,出土的一批东汉精美的漆器。有方形、椭圆形、马蹄形的漆盒,均经髹漆,饰以飞翔的禽鸟、奔跑的山兽,禽兽有如鹰、雁、雀、马、虎、鹿等,也有乐舞和狩猎的人物。虽然采用平涂的方法,而其形象的生动逼真仍跃然于器物上。其中有一件漆器器盖和器身外壁上,以黄色为地,用黑漆勾绘出三个男子形象。头顶均束发,系帕头,衣右衽长袖袍。一人似奏乐, 一人舞蹈, 一人似坐听。三人之间又饰以云气纹,题材、画法新鲜。

  双龙汉墓七子奁盒 2002年7月8日,连云港市博物馆抢救性发掘整理了一座西汉晚期墓葬,古墓葬的地点为连云港市海州区双龙村花园路建设工地。3号棺内出土的漆器有漆方盒、漆线绕、漆尺、漆针筒等文物。4号棺则出土了一套七子漆奁盒。盒高12.5厘米,腹径19.5厘米,盖与器身子母扣合,盖面中部微隆起,盒内有6个不规则小盒,母盒盖边缘饰以朱红色复线纹,其间绘有奔放的流云和劲健斗兽,盖正中贴饰有柿蒂形银片,上有鸟兽图案,整个盒体绘画线条圆润而流利,装饰精致华贵,子盒小巧玲珑,有圆形、长方形、马蹄形、椭圆形等,子盒因形状不同而作用各异:马蹄形存放梳篦,长方形放耳环,有的存放脂粉、朱砂、头油。漆奁盒是以夹纻为胎,内髹朱红色漆,外部绘有彩绘,端庄古拙,在汉代漆器工艺品中是难得的珍品。

  14、扬州出土漆器 早在秦汉时期,广陵国(今扬州地区)彩绘和镶嵌漆器制作工艺就有很高的水平。新中国建立以来发掘的墓葬就有500余座,墓葬的随葬品中漆木器的比重极大,有数万件之多。仅广陵王刘胥的墓葬中发掘出土了近万件漆器;邗江姚庄101号汉墓中就出土有131件,占随葬品总数的一半以上;邗江胡场1——20墓亦有漆器一百多件。扬州汉代漆器的代表作为三足奁和七子盒。

  广陵王刘胥墓漆器 位于扬州西北45公里的高邮神居山中,1979年开山采石时发现。目前已出土了四座西汉墓葬,其中一号、二号汉墓为广陵王刘胥及他的王后。其中除了著名的金缕玉衣外,还出土了近万件漆器。主要品种有碗、盘、壶、勺、耳杯等饮食用具;案、几、箱、枕、梳、篦等日常用具;琴、佣、砚、盒、剑、刀、箭等乐器、文房和佩械用具,其中很多是国家A级和B级文物。其中最有价值的彩绘漆器当推三足奁和七子盒。三足奁高约24厘米,口径24厘米,上端和下端为菱形几何图案,彩绘工艺非常工整,色彩晶莹光洁。中部为彩绘的主体,饰以云水图,画面简洁有力。中间使用复线,线条流畅层次分明,构成一幅生动宜人的图案。三足奁摆布疏密得宜,顶端使用银箔贴成柿蒂,足部均绘兽面纹,装饰趣味很浓。七子盒(又叫七子奁)为汉代妇女盛梳妆用品的用具。一个大盒(称作母盒),七个小盒(称作子盒),但盒型不一:有方型、长方形、圆形、椭圆形、马蹄形等,放在方盒中大小合契,尺寸非常准确。漆面罩长约40厘米,高约30厘米,宽约25厘米,是作为陪葬用品,罩在死者头部以护安全的。画面以十分流畅的云纹为主体,云纹中鸟兽活跃其间。该作品采用彩绘和金银平脱相结合的装饰工艺,比较独特。


广陵王刘胥的王后墓中彩绘七子奁

  邗江黄珏墓彩绘漆面罩 1987年4月出土于扬州市西郊邗江黄珏墓,属西汉晚期。出土时,面罩罩在死者头部,保存完好,色彩艳丽,光泽如新。面罩高34-36.5厘米,全长62厘米,最大宽度41.5厘米。主体成方形,顶部覆半形,与前端翘舌连为一体。覆斗之下有三面垂直的立板,左右顶侧主板下方各有一马蹄形孔洞,位置正好对着死者的两耳。后主板中部也有一长方形小孔,位置则对着死者的头顶。前端的翘舌遮挡着死者的胸部。面罩内有“昭明镜”三面,一面置于顶板中心,另两面装在侧主板内壁中部,象征日月之光明。此具漆面罩通体彩绘,内外均有纹饰,面罩的边缘部分彩绘带几何形图案,其他空间满绘云气纹,其间有各种姿态的羽人、长尾鸟和动物等70余种图案。面罩后主板的纹饰极为生动,在长方形孔上方和两侧各绘一只凤鸟,口衔串珠。上方的凤鸟形体最大,作回首展翅状,姿态优美。两侧的凤鸟作对称布置,引颈亭立,神情安祥。孔下方是一幅羽人戏狐的生动图案,羽人作半蹲姿态,上身微向后倾,手托灵芝,前伸向狐,狐伫立回首,竖耳凝视。凤鸟和图案周围云气飞扬,构成一幅天上人间的美妙画图。


黄珏墓漆面罩


邗江黄珏墓彩绘漆面罩

  15、邗江胡场墓彩绘漆器 1979年在扬州市西郊七公里邗江县胡场大队出土。其中一号墓漆器69件,有案、几、奁、杯、碗、盘、勺、笥、盒等,以漆奁制作工艺最为精湛。漆奁3件,其中一件七子奁为夹1胎,另两件三足奁为木胎。七子奁,奁身作圆筒形。盖面纹饰由外至内作四层布局,第一、三圈内朱绘几何纹,第二、四圈内朱绘流云纹。第四圈流云纹中镶贴银箔白虎一只。顶部镶贴柿蒂纹银箔,器身底部点划几何纹并镶贴银箔白虎2只。奁内有子盒7件,均夹1胎,其中马蹄形、椭圆形、正方形盒各一件,长方形、圆形盒各2件。三足奁、奁身作圆筒形,腹部两侧装衔环铺首,底置三兽蹄形足,盖、腹彩绘流云纹和龙、虎、鹿、狐、狼、雁、小鸟等,上有银箔贴饰。另有漆案上的双虎作追逐嬉戏状。

  较为珍贵的漆器彩绘还有针刻凤纹漆勺和彩漆云气鸟兽纹樽。针刻凤纹漆勺所刻绘的凤凰神态飘逸、气宇轩昂,手法极高。可以说是代表汉代针刻工艺的最高水平的杰作。彩漆云气鸟兽纹樽为盛酒器,通高21.5厘米,直径22厘米。圆筒状,平口,深直腹,平底,下置三蹄形足,盖覆碟形。腹部有对称铜质衔环铺首,盖中心饰柿蒂形座铜环钮。盖面第一、三圈朱绘菱形几何图案,二、四圈彩绘流云鸟兽纹。口沿及底边朱绘菱形几何图案,腹部亦绘流云鸟兽纹。鸟兽以金黄、深绿等色绘制,有飞腾的龙、觅食的虎、奔跑的浪、温驯的小鹿、飞翔的大雁、栖息的小鸟等三十余个画面。现藏于扬州市博物馆。

  胡场墓中漆器彩绘的猛兽亦富有特征,如一号墓漆案上的双虎作追逐嬉戏状;14、17号墓的漆樽则是背有四翼的翼虎;1号墓漆樽盖上的熊描绘在柿蒂顶的下边;14、17号墓漆樽上豹的形态则较逼真,身带花斑,猫科动物的形态惟妙惟肖;胡场20号墓耳杯底部的熊则独步于云海之中,悠然自得;20号墓黛板砚盒上的熊虎斗纹饰则趣味盎然,双方对峙互不相让,而周边的小动物则惟恐避之不及。胡场14号墓漆樽上的奔鹿又刻画得毫发毕现,极其细腻。

  胡场墓彩绘图案在线条运用上较为细腻,色泽艳丽,用朱红、赭红、土黄、金黄、银白、暗绿、深绿等多种色彩,精心勾绘云纹和鸟兽图案。其年代大约在宣帝时期,为西汉后期偏早阶段。


胡场墓彩漆云气鸟兽纹樽

  16、邗江姚庄101号墓彩绘漆器 1985年2月在扬州市西北12公里邗江县甘泉乡姚庄甘泉山出土,为夫妇合葬墓。有随葬品250件,其中漆器多达131件。器类丰富,有耳杯、盒、盆、壶、碗、几、案、樽、奁、笥、量、六博局、箭、盾、黛板、枕、面罩等。其中较为珍贵的是三件漆奁。其中男棺一件,女棺二件。男棺所出银扣嵌玛瑙七子奁,装饰技法集银扣、贴金银箔、彩绘、镶嵌之大成:器表纹饰由银扣和金银贴箔组成。于金银箔上或空隙处绘朱色云气纹。盖顶正中为六出银柿蒂,中心嵌红玛瑙。用金银箔剪贴加彩绘的手法,描绘许多以人物为主、山水为辅的出巡、狩猎、斗兽、娱乐、郊游等场面,技法细腻,场面宏大。有羽人跽坐操琴、羽人骑狼等。奁盖外壁以三道银扣形成两个纹饰带,用金银箔组成山水云气纹,山水之间装饰羽人祝寿、车马出巡、狩猎、斗牛、六博、听琴等。奁内七子盒小巧玲珑,造型别致。女棺所出银扣嵌玛瑙七子奁与男棺所出相似。另有银扣小漆奁1件。

  邗墓中出土的针刻化妆小漆罐亦值得称道:该器以夹紵胎成形,极爲轻薄,器高仅7厘米,腹径8厘米。通体髹褐漆,从器盖沿侧到腹部以弦线纹划分出9条纹饰带,皆以针刻,主体爲如意勾云纹,间饰勾连几何纹、菱形纹、连续菱形纹、斜十字纹和树状纹等,纹饰带最窄处仅2毫米,针刻纹饰仍清晰可辩,层次分明,细若游丝,有繁而不乱之感。

  17、长沙咸家湖曹巽墓彩绘漆器 1974年出土于长沙湘江西岸的咸家湖,属于西汉晚期墓葬。曹巽西汉文景时代吴氏长沙王王妃。内有铜镜、铁剑、玉璧、玉环、印章,玛瑙水晶珠等随葬品300多件,最多为漆器,但均残破,尚成型者有150多件,多为漆盘和耳杯。其中漆盘52件,饰有顺尾云凤纹、反尾云凤纹、变形云凤纹、变形云龙纹、素面或素面弦纹、针刻纹等七种纹饰和朱绘散点。耳杯52件,其中有变形云龙纹。奁盒形式多样,其九子奁同马王堆一号汉墓。其十一子奁,却是首次发现。装饰技法盛行金银箔贴花,但未见扣器。

  曹巽出土的漆器,胎质大多为夹1胎,少量竹胎和木胎。均黑漆朱绘,内红外黑。纹饰多针刻,再髹漆并朱绘点缀,部分奁盒和漆案还有平脱金银箔贴花。基本纹饰有云气纹、龙凤纹、怪兽纹、水波纹、几何纹等,变化多样。

  18、河北满城、怀安彩绘漆器 汉代出土的彩绘漆器主要在河北满城刘胜夫妇墓和怀安两处,体现着中原漆器与其它地区不同的特色。满城刘胜夫妇墓彩绘漆器 刘胜墓位于满城县西南1.5公里的陵山北峰东坡的山腰,刘胜墓北面约120米的山坡上建有其妻窦绾墓,1968年战备“深挖洞”时发现。两座墓出土了铜器、铁器、金银器、玉石器、陶器、漆器和丝织品共10633件其中各类青铜器2000多件,各类铜灯19件,古代各式兵器500多件,尤以“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和刘胜夫妇死后所穿的“金缕玉衣”等最为珍贵。漆器中多见扣器,是武帝时期北方漆器工艺的代表作。器形有案、樽、奁、盒、盘、耳杯等。1件漆樽上的“褚”字,应是“1”字的假借,即夹1胎的漆器。上施红漆。奁内装8个小盒,有长方形、圆形、马蹄形、方形和椭圆形。奁盒皆施银扣。漆木碎片中还夹杂珍珠、金箔片以及镶玛瑙的饰片。窦绾墓出土2件五子奁。4024号奁盖壁上的铜饰带镂空,刻龙纹和怪兽纹,其间点缀流云纹和山形纹。纹饰的轮廓及细部错以金、银,并镶嵌绿松石、玛瑙。奁内放置铜镜、小刀等,以及镶银扣和铜饰的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小盒各1件。此梳妆奁集各种镶嵌扣箍细工于一器,实属不可多得的珍品。

  河北怀安出土的汉代漆器 怀安的汉漆器,主要是长方形漆匣和漆奁,其中不同与其他地区的品种为长方匣,器型较高,匣盖较浅无钿,匣盖中心与莱西汉漆盒一样饰以四叶型蒂纹。通身黑漆地描绘禽兽流云纹。飞禽走兽穿插在流云间,活泼优美。而漆奁器身和盖都有较宽的银钿。奁盖突起较高,中镶银片四叶形蒂纹。各器均为黑漆地,上绘流云纹。

  19、北京大葆台1号汉墓 位于北京丰台的大葆台,为西汉广阳倾王刘建(前73年—前45年)寝陵,地宫规模宏大,结构特殊,使用的是汉“天子之制”。1974年在进行建筑施工发现,现已建成北京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

  出土文物有随葬三辆车,11匹马,车为专供皇太子及诸侯王乘坐的“朱斑轮青盖车”。出土文物千余件,有铜器、铁器、玉器、漆器、玛瑙器、金泊、陶器及丝织品等。漆器有床、板、耳环、奁、盒等,其中耳杯、奁、盒为夹1胎,皆黑漆地,朱黄漆花纹。漆奁器表贴花草、云纹和鹤、兔等图案的金箔,内施朱漆,墨绘云气纹等。盖施圆环铜钮饰,壁附铜首衔环铺首。

  20、诸城木椁墓彩绘漆器 木椁墓位于山东诸城西郊杨家庄子,于1985年3月窑厂挖土时发现,为西汉后期墓葬。其中出土漆器15件,大部分为夹1胎。均为外髹黑漆,内髹红漆,盛行银片镶嵌,纹饰丰富多彩。

  该墓共出土器物四十六件,有铜器、陶器、木器、玉器、漆器等,以漆器为最多。漆器共15件。大部分为夹柠胎,个别的系铜胎与骨胎。漆器都为外操黑色漆,内髹红色漆,大部分用银片镶嵌。漆器花纹图案丰富多采,在黑色光亮的漆器上,用鲜艳的朱色,纤细的线条,绘制出奔跑的野兽,飞翔的禽鸟,翻卷的流云,生机盎然的花草等。其中三件漆奁较为珍贵。其中两大一小。大奁完整,圆桶形,通高12.5厘米。盖呈半球状,盖正中平脱四叶纹,以薄银片镶嵌,周身环以银扣,其间绘奔兽、流云、花草等图案。口沿、腰、底沿,用平脱薄银片包镶。两组图案,均系云气纹。盖、器身内侧口沿处,绘有黑色花纹一周,特别是盖内顶部,绘有飞禽流云, 更是形象逼真。

  另有马蹄形漆盒3件,仅有一件较完整,内盛木梳蓖三件。状如马蹄形,盖作盘顶,中有平脱三叶纹银片,肩、口沿均用薄银片镶嵌,两组云气花纹图案;长方形盒3件,仅有一件较完整。口沿、底沿用两条薄银片包镶,朱色云气图案。器盖、器身、口沿内侧绘有一周黑色纹饰图案;圆盒2件,仅有一件较完整。盖顶隆起呈半球状,正中平脱四叶纹银饰,云气图案。圆盒四周云气、双兽图案。口沿和底沿用薄银片包镶。盖与器身内侧口沿处,都有一条黑色花纹图案。小圆形漆壶,铜胎,素面,口沿厚0.1厘米,底厚0.2厘米。铜胎外施黑色漆,内髹棕色漆。壶呈圆形,双耳,口微侈,鼓腹,颈、腰、底部,都饰弦纹三至四道,肩部绘制朱色云气、花草纹饰。另有漆纱一卷,残长7.5厘米,宽8.5厘米,漆纱有三道叠条纹。叠条纹宽0.2厘米。纱为丝织品,髹以棕色漆,纤维细如发丝,织成菱形小孔,在0.5平方厘米面积上有孔64个,经纬各13根,工艺精湛,似为作面罩用。


诸城木椁墓彩绘漆奁和漆盒

  21、云南晋宁石寨山23号墓漆奁 石寨山汉代古墓群位于昆明市晋宁县上蒜乡石寨村。前后经过1955年、1956—1957年、1958年、1960年、1996年五次发掘,共掘得大小墓葬86座,出土大量铜、铁、金、银、陶器、玉石、玛瑙等文物,但只在第三次发掘的23号墓内有漆器。这墓出土的漆器种类和数量都很多,因为是土坑墓,填土直接接触着随葬器物,所以出土的漆器都变成灰土,没有一件完整的保存下来。幸好这些漆器都附有金属附件,把漆器化成的灰土,扶持起来,保持着漆器的部分形状,使我们从残存的部分形状,推测得各漆器的原来整体。又因为这些漆器的里外漆皮,大多数保存着原来的颜色,使我俩知道原漆器里面都上朱漆,外面都上黑漆,全部都没有描花。恢复的四件漆器是:1、跟花跟箍漆盒二件,高6厘米。全身有五道银箍,两道在盒盖,三道在盒身。盖中央嵌柿尊花一,花外嵌圆圈二,外圈嵌在盖边沿,与盖的上箍相连,盖的下箍齐盖口。银箍和花,极薄如纸,与残存的漆皮面齐平。从漆皮上看,意内面普朱色,外面皆黑色;2、漆奁二件,皆圆筒形,周身施五道银扣。盖中央嵌银箔柿蒂花纹,奁内朱漆,外髹黑漆。奁内置铜镜一件,其下摆放6个小漆盒,有长方形、长条形、正方形、圆形、椭圆形及圆头碑形盒各1件。小盒上均施银扣3道。长条形盒内放3根铜针、笔,皆配小铜套。一根为挑发针,两根为画眉笔。圆头碑形盒内放木梳。其它4盒内放白粉状物、胭脂、黛石之类。墓主人当为女性。云南少数民族自古不尚施脂粉之俗,但该墓主人却拥有一套梳妆奁。推测此妇人可能自中原因通婚而来。该墓地除此墓外,其它各墓皆未见随葬漆器,而此墓内出土漆奁等漆器也明显具有内地西汉后期漆器作风,推断这些漆器也很可能来自中原。

  22、贵州清镇平坝汉墓漆器 贵州省博物馆于1958年12月至1959年4月,在清镇、平坝交界处的尹关、琊陇坝、芦荻哨、下山口、余家龙潭、新新桥、冷坝、牧马场和土门寨等地发现了约三百座古墓,多分布在羊昌河的两岸。考古队发掘了其中的140座,时代自汉至宋。其中汉墓约占26%,三国——南朝墓约占13%。其中漆器属于西汉后期有盘、耳杯、奁、盒、案等,绝大多数已腐朽过甚。弥足珍贵的是,漆耳杯上的铭文,有确切的纪年为元始三年,即公元3年;制作地点为广汉郡和蜀郡;此外并记载漆耳杯的生产过程经八道工序,若干人协作方制作成功。由此可见,当时工官管理的作坊,生产规模巨大,生产分工也相当细密。

  23、贵县罗泊湾1号汉墓漆画 1976年出土于广西贵县罗泊湾1号汉墓。属西汉早期墓葬。随葬器物坑中共出土各种铜器200多件、铁器20多件、陶器50多件,保存完好。此外,该墓中还出土了木牍5枚,两件完整,三件残破。其中一枚称《从器志》,是一份完整的记载随葬器物的清单。还有一枚称为《东阳田器志》是记载随葬农具的清单。还有一枚木牍长25.2厘米,宽4.8厘米。两面书字,记载的都是农具类。其它两枚木牍字迹模糊,已不可辨认。该墓还出土了木简10余枚,出土时均已残断,只有数枚可以释读。该墓还出土了封检2枚,上面记载的内容是器物名称和食物的名称。与漆画相关的为一铜盆,铜盆外有四个猫头鹰状辅首衔环,铜盆腹壁内外均有漆画。腹内壁漆画是龙在水中游动的图案,腹外壁漆画依据四个衔环自然分为顺时针排列的四幅画面。为相互连接的画面组成的一个连环叙事图,讲述军队首领比武招募武士的故事。内壁漆画与外壁漆画关系密切,前者是后者的引导图。用图画来记录社会生活,是汉代中原上层社会的时尚,铜盆漆画说明汉代中原文化的南传已很兴盛。因此该漆画具有极高的文献学和民族学价值。

  24、乐浪郡漆画 朝鲜平壤在汉代称为乐浪郡。1931年6月在乐浪郡东汉王盱墓出土,属于东汉后期作品。其中图绘羽人乘凤鸟的漆勾,绘有西王母与龙虎的漆盘,彩绘漆箧上孝子故事与玳瑁小盒画的羽人,都是当时流行的题材。这些漆画,形象简朴,各具神态,油彩的调配,也很和合。其中一件彩绘漆箧及其盖上,绘有92个不同形态和不同时代的人物形象。许多人物身旁有朱色书写孝惠帝、商山四皓、 伯夷、丁兰、李善、郑真、渠孝子和黄帝、神女、吴王、皇后等题字,证明其形象为当时流行的帝王和孝子烈女故事中的人物。其中箧盖上的人物虽被画在仅4厘米宽的狭长横带上,但动态、衣饰及五官均描绘精微,生动传神,其形象有如肖像画,体现了较高的写实能力;在构图上,每组人物之间是通过不同的手势来表现相互交谈这一形式来联系的。通过采用聚集、交谈的办法将各自孤立的人物组合成一个统一的画面,反映了作者构思的巧妙。


彩绘漆箧上孝子故事


乐浪郡东汉王盱墓彩绘漆箧上人物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漆画

  三国、两晋、南北朝漆画的装饰依然延续前代。彩髹纹饰有凤鸟纹、变体云纹、缠枝纹、双菱纹等。彩髹漆器色调绚烂华贵,纹饰圆润流畅。彩绘图案题材以人物为主,内容丰富多彩,如有描写宫廷贵族生活的宫闱宴乐图、贵族生活图、武帝相夫人图,有宣传传统礼教道德的季札挂剑图、百里奚会故妻图、伯榆悲亲图,另外还有表现生活情趣的童子对棍图等,也有表示祥瑞的神禽、神兽如凤鸟、麒麟、飞廉等。注重写实,诸如狩猎、宴乐、音乐、杂技、兵器、房屋、衣冠、山水、云树、鱼蟹等都有表现。彩绘布局紧凑,色彩明快,刻画细微,线条有很强的运动感和节感,气势连绵不断,明显带有绘画的风范。在构图上,不追求呆板的对称,而特别注重人物的呼应,有的还彩绘山、云、动物烘托气氛,以加深对主题的表达。在人物刻画上,不但运用动作、衣纹,比较准确地表现各种人物的身份和特征,而且还尝试以面部表情来表现特定环境下人物的感情。代表作有马鞍山出土的三国是吴国朱然墓彩绘季札挂剑图漆盘和犀皮漆耳杯,鄂城郭家姥三国吴墓出土的漆钵等。

  晋代以后,漆器装饰追求更加豪华奇巧,用彩丰富,绘画技巧精细,如南昌火车站工地3号墓出土的彩绘宴乐图案漆平盘,内底用朱色为地,以红、黑、灰绿、黄、橙等色彩绘人物、车马、瑞兽及钩线纹等,画面错落有致,用色考究,承袭了汉、三国漆器装饰风格。代表作有大同石家寨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晋代人物故事彩绘描漆屏风,晋代彩绘宴乐图案漆平盘等。

  南北朝时期在装饰艺术方面最明显的创新是绿沉漆和斑纹漆的发明。斑漆、绿沉漆等漆器装饰技法的广泛运用,打破了自战国以来千年不变的黑、红传统主色调。

  下面介绍这个时段的几件代表作品:

  22、朱然墓漆画 1984年6月,出土于安徽马鞍山市南部雨山乡安民村林场境朱然墓。朱然,三国东吴大将,官至左大司马、右军师。他与孙权为同乡同学,友爱至深。朱然死后,孙权曾给予厚葬。此墓中出土漆器约八十余件,其中器形十余种,绘有人物、故事以及动植物等各种图案。漆器装饰技法多用彩绘,用黑中偏红色的漆髹于器表作地色,然后用黑漆勾画轮廓,再根据需要在轮廓内平涂金、红等色漆最后用黑漆或红漆勾画发式、五官、衣纹之类,形成丰富的层次。一些作品立体感很强,如衬托纹饰中的鱼,由腹到脊,依次用金、浅灰、深灰表现,栩栩如生。还有素髹,新出现的漆工艺技法有犀皮、戗金等。反映出了三国时期漆器装饰的水平。其中有彩绘季札挂剑图漆盘、童子对棍图漆盘、百里奚会漆盘、伯榆悲亲漆盘、童子对棍漆盘以及人物故事漆盘等多件鎏金铜扣彩绘漆盘。其中季札挂剑漆盘和童子对棍漆盘底部标有“蜀郡造作牢”款识,可知这批漆器产自当时的蜀郡,中国绘画史中三国绘画资料相当缺乏,连文字记载也相当简略,甚至连摹制品也少见。因此,这几件三国漆画盘的出土,是现存唯一有断代依据的三国绘画史料,填补了中国绘画史上一段空缺。墓中还有盛食器、犀皮漆耳杯、墨漆案几形背靠等珍贵的彩绘漆器,堪称中国古代漆器工艺品的一座宝库。

  鎏金铜扣彩绘季札挂剑图漆盘 该漆盘为木胎,敞口浅腹,高3.3厘米、径24.8厘米。盘底书有朱漆“蜀郡造作牢”五字,可见此漆画盘为“天府之国”产品,现藏马鞍山市博物馆。该盘盘口为鎏金铜扣,外壁通髹赭色漆,并用红黄二色勾云龙纹。盘的正面彩漆绘画由三部分组成:盘的外圈描绘的是狩猎图,动物奔跑,猎人追逐,动感强烈;第二圈绘有鱼、荷、水禽及孩童摸鱼等图像;盘的中心是主题画,描绘的是春秋时代“季札挂剑”的故事。季札是春秋时吴国贵族中的一位公子,吴王诸樊之弟,曾受封过延陵(今江苏常州)和州来(今安徽凤台)。一次,季札出使北方路过徐国时,徐君见他佩剑精美,爱不释手,但又不便开口。季札明白徐君喜欢此剑,可是有使命在身,心想待完成任务返回时再奉赠此剑给徐君。哪晓得,等季札完成使命返回徐国时,徐君已经去世了。季札十分难过,便亲到徐君墓前祭祀,将佩剑挂于树上随行人员不解,问道:“徐君已死,赠彼何用?”季札说:“我先已内心允诺,怎能因为其死而失诺呢?”故事表现诚信守诺等传统美德。画面上季札神情悲切,哀悼徐君。坟前有两只小野兔,更加衬托出荒凉的气氛。上部远山浮云缥缈中绘有两人图像,相对而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季札与徐君昔日交往的情谊。整个画面构思巧妙,布局紧凑,层次分明,体现了作者的高超技艺与艺术修养。

  童子对棍图漆盘 木胎,敞口,浅腹。盘内壁有凸弦纹两周,将盘内彩绘分隔为三圈,外圈黑漆地卜绘云龙纹;内圈红漆地上绘有游鱼、水莲及水波纹等;中心主体图案,黑漆为地,绘有两个身穿肚兜、光着屁股童子在山前空地上相互舞棍对打,童子身穿肚兜、光着屁股,稚气十足,活泼天真,颇具儿童天性。盘背面髹黑漆,外周绘云龙纹。中央漆书“蜀郡作牢”四字。该盘漆画构图丰满而生动,尤其是人物的刻画极为传神。作者抓住儿童头部较大,四肢丰腴的特征,其风格与其他漆画中长裙曳地、姿态庄重的贵族妇女迥异,是一件极难得的艺术珍品。


三国时吴国朱然墓季札挂剑图桼盘


朱然墓童子对棍图桼盘

  贵族生活图漆盘 漆盘为盛食器,漆盘直径24.8厘米,高3.5厘米,木胎制成。上面用黑、红二色绘制贵族宴饮、出游、娱乐、梳妆情景。漆盘主要为彩黑、红二色,古朴典雅。其盘内、外颜色有所不同,内壁和底部涂红漆,外壁以及底部涂黑红漆。盘中画面用色讲究层次和轮廓的勾勒,表现出三国时代吴地漆器彩绘的高超工艺,是三国时期漆器彩画的代表作品。


贵族生活图漆盘

  犀皮漆耳杯 马鞍山市朱然墓出土的这对饮酒用具——犀皮漆耳杯,用料讲究,造型秀美,是我国迄今所见最早的犀皮制品。现藏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这对犀皮漆耳环,为皮胎,椭圆形口,月牙形耳,平底,长9.6、宽5.5、高2.4厘米。整个环身髹黑、红、黄三色纹,斑纹浮动,变幻随意,有行云流水之妙,与人工设计的图案或描绘的物象截然不同,十分自然美观。同时,杯耳及口沿镶嵌鎏金铜扣,这样既能加固酒具,又使器物更加富丽堂皇。这对犀皮漆耳环的出现,比现知最早的犀皮实物早1300多年,实属不可多得,弥足珍贵。

  墨漆案几形背靠也是朱然墓出土的一件生活用具。木质墨漆,呈半圆形,置有三足,径56.6、高28厘米,漆黑油光。古人是席地而坐,此器置于背后依靠,两手放于案头,可以减轻久坐疲劳,在出土漆器中极为少见。

  27、石家寨人物故事彩绘描漆屏风 1972年出土于大同市东南约十三里石家寨司马金龙墓。该墓为北魏琅琊王司马金龙与其妻姬辰的合葬墓。司马金龙为晋宣帝司马懿弟弟司马馗九世孙,与公元419年降魏,曾封琅琊王。墓葬时间亦有明确记载:姬辰死于延兴四年(474)﹐司马金龙死于太和八年(484)。现藏于大同市博物馆。墓葬中彩绘人物故事漆画屏风,既是一件古代髹画工艺品,又是一幅北魏绘画真迹堪称一绝。该屏风木板漆画为太和八年(484)前的制品,每块长80cm、宽20cm,厚2.5cm,木板榫卯连接而成。内容画人物故事,有题记和榜书,朱地上用黄、白、青、绿、橙红、灰蓝彩绘。漆画装饰技法继承了三国、两晋的工艺传统。色彩运用由平涂发展成渲染,线条多运用铁线描,达到了相当高的成就。在构图上,采用了突出主题,中心人物大于陪衬人物的手法;装饰技法上采用色彩渲染及铁线勾描的手法,用朱漆遍髹面板为地,两面彩绘人物故事、传说。髹画分上下四层,每层有文字题记和榜书,黄地墨书,说明内容与人物身份。画法是用黑漆勾画人物轮廓,用白、黄、橙、红、青、绿、灰蓝等色彩绘帝王、将相、高人、义士、孝子、烈女等人物衣冠、服饰、器具。人物面部、手部涂染铅白。边框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以及鹿、鸟、云气、忍冬花纹装饰。线条悠缓自如,简洁有力,富有节奏感。虽没有什么复杂的装饰性笔墨, 但却在简明、扼要的骨法用笔中表现了人物的主要动态、立体感和肌肤色调,富有力感。


石家寨司马金龙墓人物故事彩绘描漆屏风

  28、南昌晋代彩绘宴乐图案漆平盘 出土于南昌火车站工地3号墓。漆平盘内底用朱色为地,以红、黑、灰绿、黄、橙等色彩绘人物、车马、瑞兽及钩线纹等,画面错落有致,用色考究,承袭了汉、三国漆器装饰风格。晏乐图漆盘与三国朱然墓出土的贵族生活图漆盘的形制、题材内容几乎相同,用墨线勾勒轮廓的手法,与北魏时期的绘画题材相似,完全取材于现实生活,是魏晋社会生活状况的反映,也是晋代绘画艺术在漆器装饰上的体现。


南昌晋代彩绘宴乐图案漆平盘
 

  四、 隋、唐、五代漆画

  隋、唐漆器装饰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出现了新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情趣。一反以动物纹为主的装饰题材,花草鸟蝶成为主要的装饰题材。漆画中大量采用了花草纹、人物山水纹,构图自由华丽,呈现出一派盛唐之风。这些纹样随着文化背景的发展,充实了寓意内涵,被赋予了拟人化的性格,如鸳鸯、鸾凤、比翼鸟、连理枝、并蒂莲、等都带有情侣爱偶的意味,象征着人间的爱情幸福。人与动植物之间的关系弥漫着浪漫的诗歌气息,表现为一种合乎规律的和谐,这是唐代漆画装饰图案独具的特色。其中以花草纹缠枝纹和宝相花最具代表性。缠枝纹的植物形象盘根错节,连绵不断,一浪接一浪,缓缓推进,洋溢着无穷的生机。宝相花是是佛教艺术中特的一种象征性的花,宝相意指庄严的佛祖。兴起于北魏而盛于唐,象征清净、纯洁、庄严、伟大之意。其图案是以莲花形象为基本形加以变化而成,集众花之美,是我国独有的一种纹样,这也是一个时代的创造。佛教中的飞天也被运用到漆器装饰画中,飞天体态丰满,飘带飞舞,呈现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这也是盛唐气象和时代精神的体现。

  唐代,朝廷所辖的手工业管理机构有工部、少府监、将作监三个系统,下设分支机关管辖各种手工作坊及工匠生产等事务,官方设立的漆器生产工坊,由少府监掌管,还开设由少府监掌管的漆工匠训练班。供皇宫和朝廷使用的漆器工艺品主要由官营作坊制作,其原料则主要靠产地贡纳【1】引。《新唐书·百官志》卷四八载:“少府监,掌百工技巧之政。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铄之工两年。矢簇竹漆。屈柳之工半焉。”此时民间亦有漆器作坊,各著名的漆器产地还要向朝廷贡纳漆器。《新唐书·地理志》载有:“襄州土贡漆器库鲁真二十品乘,花文五乘”。唐代大诗人王维,就曾在自己的庄园中经营漆林,《王右丞集》原序中就有漆园的记载。

  唐代漆器在崇尚华美的社会风气影响下,制作工艺十分考究,最华丽而又最盛行的漆工艺是金银平脱。“平脱”指把嵌体嵌贴在器物上,通过整体涂漆、磨显再加推光成为平脱漆器。唐代平脱的另一形式是铜镜上镶嵌螺钿成为平脱器。它上承汉代金银箔贴花,工艺却超越前代,镂刻錾凿,嵌金镶银,精妙绝伦,成为代表唐代风格的一种工艺品,堪称唐五代漆工艺的一绝。据文献记载,唐代有平脱屏风帐、平脱盘、平脱盏、平脱胡平床等。考古发现的唐代金银平脱漆器精品,有河南、陕西等地出土的银平脱朱漆镜盒、金银平脱天马鸾凤漆背镜、金银平脱镂金丝鸾衔绶带漆背镜、银平脱舞禽花树狩兽神仙纹漆背镜,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平脱漆碗等,以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羽人飞凤花鸟纹金银平脱漆背铜镜最为精美。

  隋唐时期也是剔红工艺的初创时期。嵌螺钿漆器虽在西周就已经出现,在经过1400多年的沉寂以后,到唐五代才大放异彩。如现存于日本正仓院保存的唐代髹漆屏风,河南洛阳、陕县出土的嵌螺钿人物花鸟纹漆背镜、嵌螺钿去龙纹漆背镜等五代继承唐代髹饰工艺的传统。这一时期尽管不长,仍然创造出了一些光彩夺目的髹饰佳品,如浙江湖州飞英塔出土的五代嵌螺钿说法图经函,江苏苏州市瑞光塔出土的五代嵌螺钿花卉纹经箱,常州五代墓出土的漆镜盒,前蜀王建墓发现极为豪华的金银平脱器朱漆册匣等,与唐代制品相比毫无逊色,说明五代工匠还能熟练制造平脱器。

  另外,五代出现了我国第一部见于著录的漆工专著《漆经》。此书由朱遵度编著,惜原文已失,谨有名称见于《宋史·艺文志》。唐代彩绘漆器日本、朝鲜收藏较多,国内很少;宋墓有出土者,不精。下面简介隋唐代表性漆画:

  29、羽人飞凤花鸟纹金银平脱漆背铜镜 1951年河南郑州出土,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此镜为漆背。漆背铜镜直径36.2厘米,以青铜制成,呈八瓣葵花形。镜背在褐色漆地上密布用金银片镂刻成的羽人、飞凤、花鸟、蝴蝶等,并在其上毛雕纹理,镂刻精湛,纹饰饱满,富丽堂皇,是为鲜明的盛唐风格。其作法是先在铜镜上做漆背。再嵌贴镂刻的金、银薄片,在《髹饰录》中被列入“填嵌门”。金、银平脱漆工艺盛行于唐代。此件漆背铜镜是唐代金工与漆工完美结合的典型范例,既是铜器,又是唐代的平脱漆工艺的代表作品。


唐代羽人飞凤花鸟纹金银平脱漆背铜镜

  30、银平脱舞禽花树狩兽神仙纹漆背镜 上海博物馆收藏。圆钮,银平脱。漆地已变质,有的有开裂,但银花镂刻精湛,纹饰繁密华丽。漆背镜上围绕钮的上、左、右三方各有一株形状不同的草花,钮的两侧为镜之主要纹饰,左为孔雀,右为凤凰,皆以衔花枝作起舞之状。镜的卜方有一仙人骑鹤西去,其下有一奔跳的猛兽,后有一骑士扬鞭催马而追逐。镜钮的下方有一剔透玲珑的假山,山旁有花草树木,树间有飞鸟,树尖停一鹤。近边绿围有十数种花草。


银平脱舞禽花树狩兽神仙纹漆背镜(唐)

  31、日本奈良正仓院唐代彩绘漆器 现存日本正仓院。日本正仓院藏品中有不少唐代漆绘珍品,如彩绘花鸟纹密陀绘箱、黄色山水花鸟人物纹密陀绘盆、螺钿紫檀五弦琵琶、唐代髹漆屏风等。密陀绘是用密陀僧,即一氧化铅调油绘成的漆器,这种铅化合物能起加速干燥的作用。在唐代描绘漆器中密陀绘占重要地位,日本正仓院藏品中有不少件,如彩绘花鸟纹密陀绘箱、黄色山水花鸟人物纹密陀绘盆、唐代嵌金银平脱琴、髹漆屏风等。花纹图案,纯作唐风,其中有的可能就是唐时由中国运往日本的。

  唐代嵌金银平脱琴 琴面顶部,在岳山与一徽之间,嵌出一个锦纹边框的方格,格内嵌弹阮、抚琴、饮酒各一人,人物之上有树竹三丛及飞天三个。格内空隙用花草及禽鸟填补点缀。锦纹方格及内部花纹都用金嵌。方格以下中嵌缠藤一对,树左右侧抚琴饮酒人物各一。自四徽以下至焦尾,弦路上嵌水纹。水纹两侧,在四、五徽之间,七、八徽之间,十一、十二徽之间,各嵌人物,共六人。此外空隙也完全用花草及禽鸟来填补。以上花纹除抚琴饮酒的人物及十三个徽用金嵌外,都是银嵌。琴的背面,顶部嵌出一个长方阑格,内嵌后汉李尤的《琴铭》,三十二字分作四行。龙池两侧嵌龙纹,凤侧嵌凤纹,均用银嵌。水纹,铭文阑格等,都是细狭线条,实为“金银平脱、嵌银丝琴”。

  髹漆仕女屏风 屏面绘制丰满端庄的盛装仕女,或立或坐于树石之间,画上还用鸟毛贴饰, 是唐代漆器装饰技法的经典之作。

  32、金银平脱天马鸾凤漆背镜 直径3Ocm 厚1.2cm镜背以金银平脱工艺装饰,漆地保存较完整。纹饰以镜钮为中心展开,钮座为八出连枝花瓣,座外的缠枝花草中天马腾跃,鸾凤飞舞,相对成双,同向追逐,空隙里补充了一对飞翔的小凤和麻雀、小天鹅,使得画面更加充实富丽。镜缘饰一周连枝牡丹花瓣,与钮座纹饰相为呼应。纹饰主体皆以银片刻制,而每朵花的蕊部,凤的喙、冠、翅尾边缘,马鬃、尾、蹄皆金质,银中壤金,色彩对比鲜明,装饰效果极佳。而作为图案重心的天马和鸾风更着意雕饰,形象逼真富于动感,凤羽、马鬃细致入微,显示了唐代金银平脱工艺的卓越成就。此镜形体较大,装饰图案饱满繁复,花草婉转道丽,动物神采飞扬,当是半脱工艺全盛期即开元、天宝时期的代表作。


金银平脱天马鸾凤漆背镜

  33、金银平脱镂金丝鸾衔绶带纹漆背镜 直径22.7cm 厚0.9cm漆背,青铜质,圆形,簿、圆钮有穿,素缘内侧有立墙。此镜是盛唐时期金银平脱工艺镜的典型作品。镜背花纹可分作两区,内区以镜钮为中心,装饰银片莲叶,叶脉清晰逼真,其外确金丝同心结;外区纹饰为四只口衔绶带的金质鸾鸟,围绕画面中心同向飞行,其间各以一朵银质折枝花相隔,鸾鸟羽毛刻画异常精细。近缘处又饰金质同心结鸾为瑞鸟,既可喻才子,又可喻佳人,是唐金银平脱镜中最常见的纹饰。古诗中就有“凤钗金作缕,鸾镜玉为台”之句,而绶与寿同音,长绶即长寿,同心结则为永结同心之意。


金银平脱镂金丝鸾衔绶带纹漆背镜

  34、嵌螺钿云龙纹漆背镜 1957年在河南三门峡唐墓出土。唐代多用嵌螺钿作铜镜的装饰。镜背用漆灰铺地,上面再填嵌壳片花纹,故可以说是一种铜胎嵌螺钿的漆器。嵌入漆背的甸片相当厚,按照《髹饰录》的说法“壳片古者厚而今者渐薄也”,乃属于“古者厚”的一种。


唐代嵌螺钿云龙纹漆背镜

  35、鎏金花片包角漆木箱 木胎,髹黑漆。长方形,箱体角卜饰鎏金花卉纹图案片的包角,片用圆头铆钉固定。箱销用鎏金如意头绞链搭扣,箱背有两个小圆环。这是一件唐代金花包角漆工艺的实例,推测这种制作工艺在唐代盛行,并有流传,宋初亦相当盛行,虽然不见辽代金花包角漆工的实例,但是在内蒙、河北出土的辽代墓葬中可以看到这种金花片,同时在壁画上也能看到包角的漆器。


唐代鎏金花片包角漆木箱

  36、银平脱宝相花纹漆背镜 直径19cm 边厚0.8cm镜为六出葵花形,圆钮,重瓣六瓣花形钮座,高平缘。镜背纹饰由圆形银片经镂雕錾刻成为三层宝相花纹,嵌于涂满漆地的镜背上,然后加工打磨,使嵌物与漆地平整光滑。此镜纹饰华美,工艺精致。


银平脱宝相花纹漆背镜

  37、前蜀王建墓朱漆册匣 前蜀王建墓于1942—1943年由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前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及前四川博物馆共同发掘。冯汉骥主持发掘工作并编写了《前蜀王建墓发掘报告》。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墓因早年被盗,仅残存银、铜、漆、玉、石、陶质随葬品30余件。棺内有玉銙、铊尾和银扣保存完好的大带。后室所出宝盝及谥宝、册匣及玉册,或存原貌,或可复原,是研究唐、五代有关文物制度的宝贵实物资料。其中有金银胎漆碟、银平脱朱漆镜奁,金银平脱朱漆册匣等。其中金银平脱朱漆册匣上嵌孔雀、狮、凤、武士等花纹,装饰繁缛精美,为五代工匠制造的极为豪华的金银平脱漆器。

  38、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平脱漆碗 1987年出土于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共两只。根据出土的入藏时镌刻的供奉品《衣物帐》石碑,为唐懿宗咸通十四年(873)恩赐的两件金银装秘色瓷碗。两碗装饰有金银平脱髹饰和银棱工艺,它们不但是目前已发现最早使用金银装饰瓷器的实例,对后世瓷器金银装饰工艺产生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

  两件唐代金银平脱秘色瓷碗尺寸、形制大体相同,出土时与其他11件青瓷放在一处,分别用纸包裹后再用丝绸包袱包裹,一同装在双层的漆木盒中放置在地宫中室里。两碗造型均作敞口、斜腹、坦心、大窄圈足(图2)。器内外分别饰以黄釉和金银平脱髹饰。口沿为芒口,底圈足无釉露胎,口沿及底圈足均镶有银棱装饰,胎质与其他一同出土的唐秘色瓷相同,均为细密的瓷土胎。两碗均内饰黄釉,釉色滋润并略有开片,外壁饰髹黑漆金银平脱鎏金鸾鸟及银团花纹五朵,加之芒口及底足上镶嵌有银棱扣饰,这些金银装饰将这两件晚唐秘色瓷装扮得熠熠生辉、富丽堂皇。制作方法是先把金银饰片雕镂好花纹,用胶漆平贴在秘色瓷碗的外壁素胎之上,空白之处填漆,再用漆将整体覆盖罩住,经反复研磨雕镂使金银饰片与漆面平齐。由于所用鸾鸟团花纹金银饰片面积较大,用料较厚,镂刻纹理清晰,益显其富丽眩目、光彩照人。

  和两件秘色瓷平脱漆碗的价值在于总结和运用了此前我国已有的髹漆金银平脱、制瓷、银扣装饰工艺,将多种工艺有机结合于一器,首开了历史上金银装饰瓷器的先河。


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唐代秘色瓷平脱漆碗

  39、苏州瑞光塔花鸟纹螺钿黑漆经箱 五代髹饰漆器。瑞光塔又称“瑞光寺塔”或“瑞光院塔”。瑞光寺,初名“普济禅院”,据志书载,在三国东吴赤乌四年(241)时,康居国僧人性康来到苏州,吴主孙权为他创建了这座佛寺,是苏州的著名佛寺之一。赤乌十年(247)孙权为了报答母恩,在此寺中建造了十三级舍利塔。五代后晋天福二年(937)重修,并敕赐一枚铜牌置于塔顶。1956年3月30日下午在塔第二层进行加固维修工程中,在第一层与第二层之间发现一石函,内贮经箱,上面写有“辛酉岁建隆二年十二月十七日丙午入宝塔”,箱内放有已经硬化作黑色(磁青纸)的经卷七卷,各卷外面用绢质经袱包裹一块至四块不等。及锦包竹廉一块、长方形象牙牌一块、和破残经帙。

  花鸟纹螺钿黑漆经箱下设须弥座,四面皆平列壶门,内施平脱花纹,箱上立墙嵌石榴花纹,顶上彔形,花纹皆施以螺钿,上以线雕纹理。箱两侧面以螺钿镌刻多只、多株花鸟。镶嵌技术精湛,刀工娴熟,构图生动,物象清晰,螺钿花纹密布,宛如繁星闪烁,是我国嵌螺钿工艺的代表作品。


花鸟纹螺钿黑漆经箱
 

  五、宋代漆画

  宋代漆器使用已经相当普及,产地北方以定州著名,南方则有温州等地。宋代漆器已从高档奢侈品逐渐走入日常生活,体现了漆工艺民用化的特点。器物装饰一反唐代的丰满富丽,代之以清新淡雅的风格,以器身线条优美、色泽素雅为特色,呈现出一定的时代性,反映出理性的美,静态的美,含蓄的美。图案纹样写实,多以园林、山水、人物、楼阁、花卉、鸟禽等为题材,具有工笔画的效果。装饰图案还有表现人物题材的作品,具有很浓厚的风俗画意趣,反映出髹漆工艺与绘画相结合所形成的新的特色,如江苏武进南宋墓出土的戗金花卉人物纹连瓣式漆奁、戗金人物图长方形漆盒等,都是这类题材的代表性作品。图案构图上,出现以开光形式表现主题画面的手法,多以人物楼阁为图案主题,衬以山水鸟兽,边缘饰折枝花卉等。

  宋代漆器多为日用器皿,有金漆、犀皮、螺钿、雕漆等品种。金漆是在漆器上装饰金粉,产生辉煌华丽的效果,有戗金和描金两种。戗金是在器物的漆面上刻出花纹,上漆后再填上金粉,描金是用金粉在漆器上描绘花纹作为装饰。宋代戗金漆器已取得较高成就。江苏武进南宋墓出土的三件器物,均为戗金图案纹饰,细密均匀,灿烂成辉,是宋代戗金技法最高水平的代表作。此外,宋代的识文描金技法也十分成熟。识文是用漆灰堆出花纹,花纹与漆地同一颜色,有阳文和阴文花纹,花纹上描金称“识文描金”。张应文《德秘藏》论雕刻条评:“宋人雕红漆器,宫中所用者多以金银为胎,妙在刀法圆熟,藏峰不露,用朱及鲜,漆极坚厚而无敲裂,所刻山水楼阁人物,皆俨若图画为佳绝耳。”。到了宋代,已有描金漆工艺出现,说明金的加工走过从“片”到“箔”再到“粉末”的路程,典型的出土物当属浙江瑞安慧光寺的“描金堆漆经函”。

  斑纹漆器犀皮是宋代漆工艺的新创造,这种漆器表面光滑,花纹由不同色彩的漆层构成,如行云流水,或如松干上的鳞片,色彩灿丽,天然流动而又漫无规律,很是巧妙。螺钿是镶嵌贝壳之类精细漆磨制的豪华漆器,制作费工。雕漆是漆雕的总称,一般用朱漆在胎骨上层层积累,待到一定厚度,再用刀雕花,称为剔红,如用其它色漆如在黄、绿、黑色漆上雕刻,亦可称剔黄、剔绿、剔黑,雕漆上压各种装饰图案,有雕曲线以示水波纹,雕斜格花卉作锦地,雕曲折回转单线、类似窄长的回纹以表示天空漂浮的云纹等几种锦纹地,为元明雕漆锦地打下基础。明人高濂在《燕闲清赏笺》中对宋代雕漆这样描述:“宋人雕红漆器,以朱漆厚堆至数十层,始刻人物楼台花卉等象,刀法之工,雕镂之巧,俨若图画。”还有用黑红色漆相间涂出层次的器物,雕出的花纹层面形成黑红相间的线纹,称为剔犀。江苏武进南宋墓出土的云纹执镜盒,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剔犀漆器实物。还有流传到日本的醉翁亭图盘和婴戏图盒两件剔黑漆器。剔红实物有现藏故宫的桂花纹剔红盒。填漆,即填彩漆,是在漆面上刻出花纹轮廓,然后彩填稠漆,磨平如画。代表作有江苏武进南宋墓出土的黑漆填朱戗金花卉纹盒上的柳塘图。下面介绍宋代金漆、犀皮、螺钿、雕漆等品种代表性漆画:

  40、浙江瑞安慧光寺描金漆器 浙江瑞安仙岩寺慧光塔发现两件描金漆器:一件为描金堆漆经函;另一件为描金堆漆舍利函。

  描金堆漆舍利函 以檀木为胎,方形,盝顶,子母口,须弥座。函盖金描堆漆缠枝菊花纹,围以折枝牡丹纹,嵌小珍珠。函身四面各堆塑开光,边缘嵌小珍珠,开光内工笔金描绘出二护法神将侍卫舍利瓶,二飞天飞翔于三道舍利金光的两侧虚空中;大梵天、帝释天及眷属礼佛护法场面对称布局的画面两幅和神将侍立、乐器环绕、水云飘荡的礼乐图一幅。开光外布以识文描金堆漆折枝牡丹纹。须弥座束腰处四壁中间堆塑麒麟,形态各不相同,或回首而立、或低首翘尾、或翘尾扬足、或昂首奔跑,四角施折枝牡丹纹、卷草纹。函内底有金丝栏金字11行180字题记,具录施主名位,末署“大宋庆历二年(1042)壬午岁十二月”。舍利函描金堆漆,图案精致,极为精美,函底有金书题记,知函为温州制品。宋时温州漆器有全国第一之称,漆函堆漆工艺高超,描金运笔老练,布局疏密有致,反映了当时精湛的工艺水平,是宋代漆器标志性器物。

  描金堆漆经函 经函漆地上金线描绘飞天、花鸟,线细如游丝,工整流畅。据器内金书铭文,知其制于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为宋代最精致的描金漆器。描金漆工艺出现,说明金的加工走过从“片”到“箔”再到“粉末”的路程,典型的出土物当属浙江瑞安慧光寺的“描金堆漆经函”,漆地上金线描绘飞天、花鸟,运笔流畅,漆液和金粉的调制工艺已经完善到有规可循。


北宋早期瑞安仙岩寺描金堆漆舍利函


瑞安瑞安仙岩寺描金堆漆经函

  41、苏州瑞光寺描金堆漆舍利宝幢 1978年发现于瑞光寺塔第三层天宫中,为五代至北宋间作品。舍利存放在描金堆漆两重木函之中。黑色外木函正面有两排白漆楷书“瑞光院第三层塔内真珠舍利宝幢”。宝幢主体用楠木构成,分须弥座、佛宫、刹三个部分。须弥座呈八角形,上有一条满身缀珠如银鳞的九头龙。佛宫在须弥山的顶端,宫外有八大护法天神。宫中为碧地金书八角经幢,分别以真、草、隶、篆书阴刻填金七佛之名及梵语“南无摩诃般若波罗密”经幢中间,是一只用来供奉舍利子的浅清色葫芦形瓷瓶和两张雕版印《大隋求陀罗尼咒经》安置其中。幢顶置有金银雕缠枝纹佛龛,一尊通体描金的木雕佛祖像趺坐其间。殿顶设漆龛,内盛金质宝瓶。其上罩八角形金银丝串珠华盖,分别有鎏金银丝编小龙八条为脊。华盖上部为刹。刹顶是一颗大水晶球,球两侧用银丝缠绕,亮光闪闪。

  宝幢通体髹棕色漆,棕地上或以堆漆法饰出菊花缠枝纹,或施工笔描金绘出人物图案,线细如游丝,工整流畅。函盖用棕色漆堆出缠枝菊花图案,点缀小珍珠作饰物,四面立墙用金粉绘出白描人物各一幅;函底座四角用棕色漆堆出菊花缠枝纹,中间壶门内堆出形态各异的神兽。底座上的狻猊、宝相花、供养人员是用稠漆堆塑装饰的典范。真珠舍利宝幢造型之优美、选材之名贵、工艺之精巧都是举世罕见。制作者根据佛教中所说的世间七宝,选取名贵的水晶、玛瑙、琥珀、珍珠、檀香木、金、银等材料,运用了玉石雕刻、金银丝编制、金银皮雕刻、檀香木雕、水晶雕、堆漆雕塑、描金彩绘、穿珠等十多种特种工艺技法精心制作。仅珍珠就有四万余颗。器内金书铭文,漆地上金线描绘飞天、花鸟,运笔流畅,漆液和金粉的调制工艺,已经完善到有规可循,为宋代最精致的描金漆器。今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苏州瑞光寺塔描金堆漆舍利宝幢

  42、武进南宋墓园林仕女图戗金莲瓣式漆奁漆器 1977年江苏武进林前南宋墓出土,现藏常州市博物馆。漆奁通高21.3厘米,直径19.2厘米。木胎。三撞,莲瓣式,口镶银釦。通体髹朱漆,奁盖面用戗金法做出园林仕女图,描绘发髻高耸衣着华美的仕女二人,身着花罗直领对襟衫,下穿曳地长裙,分执团扇、折扇,挽臂齐行,显得高雅华贵。捧瓶随后者是为侍女。路旁有柳树、山石,是一幅清静幽雅而又富生活情趣的南宋仕女消夏图,人物戗划细腻,主仆层次分明。盖边及奁壁均戗划填金折枝花卉,纤细流畅,熠熠生辉的线条,勾划出各色花卉的千姿百态。奁盖内侧朱漆书“温州新河念金五郎上牢”十字款。同墓出土的人物花卉纹朱漆戗金长方盒盖内有朱书“丁酉温州五马钟念二郎上牢”款。从铭文记载不仅可以推算出此器的制作年代,而且确定了这几件戗金漆器皆为温州制品,对了解南宋温州漆器生产提供了实物依据。过去普遍认为宋代漆器崇尚质朴,不施纹饰,并认为戗金漆器的最早实物未能超出元代。武进戗金漆器的重要发现,改变了以往的认识,证实了宋代戗金技法已相当成熟。


武进南宋墓戗金莲形朱漆奁盖面

  43、武进云纹剔犀执镜盒 1977年江苏武进村前乡南宋墓出土。出土时内置双鱼纹执镜一面。镜盒长27厘米,径15.4厘米,高3.2厘米。造型随执镜形状,圆形带柄,木胎。柄部及周缘雕八组云纹图案,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剔犀漆器实物,此器采用剔犀技法,表面髹黑漆,盒里为黄色漆,断面呈现朱、黄、黑三色更迭,是《髹饰录》所谓“三色更叠”的实例。此是宋朝新创是一种斑纹漆器,称为犀皮,俗称虎皮斑。剔犀的技巧是用二种或三种色漆,在胎骨上每色刷若干道,积成一个色层;换一色,再刷若干道后用刀剔出云纹八组,刀口露不同色漆,粲然成纹。武进云纹执镜盒堆漆肥厚致密,运刀圆润,藏锋回旋,刀法娴熟。


武进云纹剔犀执镜盒

  44、剔黑漆器婴戏图盒 为宋代剔黑漆器,流传至日本,为日本文化厅收藏。两件作品刻法相同,风格相似。宋代剔黑漆器目前在中国尚未发现,所以这它与另一件流传在日本的醉翁亭朱锦地剔黑盘显得尤为珍贵。剔黑漆器婴戏图盒高4.5厘米,径31.2厘米,南宋晚期剔黑雕漆作品此盘为圆形浅盘,可能是果盘。夹纻胎,表层黝黑而微呈褐色,此下有薄朱漆层,最下为暗黄色地。盘正、背两面刻花卉纹边,正面中心刻楼阁三重,前为庭院,庭院以曲槛围匝,左为池塘,右为花圃。三重飞檐门楼前后掩映,在浓密的树荫遮掩下,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之趣;飞檐门楼前为一曲槛围绕的庭院,10个孩童或卧或站,或驻足或奔跑,游戏耍闹,气氛热烈;曲槛外水流波动,池塘中鲤鱼游动。楼阁左右,实以繁茂花树,树梢上一轮圆月挂在天空,轮中丹桂、玉兔清晰可见,可见所描绘的乃是中秋夜景。盘侧壁为缠枝花叶图,两组图案被两条同心圆圈纹隔开。

  这件雕漆作品风格已趋于成熟。作者已掌握了雕漆的基本技法,并懂得如何通过雕刻的手法来表现空旷的画面,比如使用大面积的锦地来表现场院,用满布天空的树的枝叶和花果来弥补天空的空白,从而让精密度很高的雕漆最大程度地展现了工艺的特点。从刀法来看,此盘堪称“藏锋清楚,纤细精致”。尤其是花纹凸起不高,方砖虽具锦地功能,但与儿童、曲槛、楼阁等花纹的高度,相差甚微,故整体上,尚有唐代雕漆有如印板的遗意,其风格和元代雕漆不同,而与宋代醉翁亭雕漆盘相似。故至晚也是一件南宋时期的剔黑漆器制品。


宋代剔黑漆器婴戏图盒(藏于日本)

  45、日本镰仓园觉寺藏南宋漆雕 这四件南宋漆雕为醉翁亭剔黑盘、牡丹孔雀剔红合子、椿尾长鸟剔黑合子和椿竹梅剔红盘。其中两件为剔黑,两件为剔红,现存于日本镰仓园觉寺舍利殿。园觉寺舍利殿是日本保存唯一完好的典型的“禅宗样”建筑,是镰仓中期传入的南宋福建、浙江一带的建筑样式。其细致精巧的作风,整然俏峻的屋顶形式,与日本和风建筑完全不同。园觉寺建成于弘安五年(1282)11月,开山是1279年来日的南宋遗民明州人许子元(赴日后为名僧佛光国师无学祖元)。许子元随身携带四件漆器,亦存放于园觉寺:

  醉翁亭剔黑盘 在园觉寺四件漆雕中价值最高。盘径31.2厘米、高5.3厘米。盘的内底园面刻写出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图文,其周围配以牡丹、菊花、莲花。醉翁亭图文表现为:琅琊山耸峙中央,山泉流水潺潺不息,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左右农户,一家挂醉翁亭额,一家刻有醉翁亭记的文字,山泉流水间人物流连往返。盘背面有同样花卉文。底座为七宝高台,雕刻手法与盘的内底相同。醉翁亭剔黑盘与日本文化厅收藏的剔黑漆器婴戏图盒的刀法相同,花纹凸起不高,与漆层肥厚的元代雕漆异趣,尚存《髹饰录》所谓“唐制多印板刻平锦朱色”的遗意。

  牡丹孔雀剔红合子 径17.6厘米、高5.6厘米。盖表有两只相向孔雀,其空地配以牡丹、茶花、荷花。器身也装饰有牡丹、莲花等文样。总体浅浮雕,地的部分较多,雕法似不太精妙。

  椿尾长鸟剔黑合子 径19.3厘米、高5.6厘米。园形平型合子。器型类似景德镇青白瓷合子。盖和器身雕刻长尾双鸟、茶花,图的配置非常舒展,与圣众来迎寺所藏[张成造]铭紫萼剔红盘有同工之趣。漆分两色,上层为黑,下层为朱,朱层间有一条黑线,地为黄色,色彩变化丰富。

  椿竹梅剔红盘 二重缘。盘内中央为茶花,背景为梅花,边缘部分用竹填充。梅花与茶花巧妙重叠,花卉极具写实性。

  46、桂花纹剔红盘 漆雕剔红,南宋晚期作品,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圆形,漆质坚厚,精光内蕴。盖面雕桂花一枝,花下衬精刻锦纹。盒墙斜刻回纹,雕工精细而圆润。盒底髹黑漆,朱漆篆书墨林秘玩印款。技法为填漆,即是在漆面上刻出花纹轮廓,然后彩填稠漆,磨平如画。刀法纤细工整,藏锋不露,与唐代“刀法快利”,锋棱显露的风格截然不同。

  47、黑漆填朱戗金花卉纹盒柳塘图 出土的江苏武进南宋墓。黑漆戗金长方盒在盖面戗划出一幅池塘小景,盖墙及盒身戗划花卉。手法以黑漆描金与戗金相结合,花纹之外的地方皆钻小眼,中填朱漆,磨平后成为斑纹地。这种技法是我国漆工艺中填漆做法的雏形,它为花纹与地子的结合变化打开了一条门路,正孕育着被明代名漆工黄成命名为“斒斓”、“复饰”、“纹间”等类漆器的发展。


黑漆填朱戗金花卉纹盒柳塘图

  48、剔红牡丹花盏托 盏托呈圆盘形,漫浅式,圈足。通体髹朱漆,盘中央凸起盏槽,盏托口髹黑漆,槽边环雕回纹及莲瓣纹各一周。盘心锦地上雕缠枝牡丹花四朵,枝叶翻卷,充满生气;口沿髹黑漆一圈,口下环饰回纹。盘背口沿下及近近足剔不同形式的莲瓣纹,底髹黑漆。

  明黄成《髹饰录·坤集·雕镂第十·剔红》中写道:“剔红,即雕红漆也。……宋元之制,藏锋清楚,隐起圆滑,纤细精致。”此器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宋剔紅牡丹花盞托

  49、朱地剔黑缠月季花圆盘 盘作圆形,漫浅式,撇口,圈足。通体朱漆锦地上雕黑漆。盘心圆形开光,中饰盛开的月季花一朵,外层剔四朵,盘壁雕六朵,枝叶相缠,口沿饰卷草纹。盘背壁素地上雕朱漆,分别雕云纹、莲瓣纹和小莲瓣纹三层纹饰,足圈刻回纹。底髹黑漆。

  此盘纹饰布局疏朗,雕琢细致,枝叶脉络清晰可见。宋代雕漆只有剔犀和剔黑两种,而剔黑漆器更为珍罕。


宋朱地剔黑缠月季花圆盘

  50、剔犀云纹圆盘 盘圆形,矮圈足。表面髹朱漆,内有黑漆层两道。盘心雕五瓣花一朵,周围饰两层共十五朵如意云纹,盘外壁雕十朵云纹。底髹褐漆。

  此盘堆漆肥厚,刻工圆润,造型娇小玲珑,惹人喜爱。


宋剔犀云纹圆盘
 

  六、元代漆画

  元代彩绘漆器雕漆最具特色,构图简练,堆漆肥厚,用藏锋的刀法刻出丰腴圆润的花纹。大貌淳朴浑成,而细部又极精致,在质感上有一种特殊的魅力,装饰纹样有花卉鸟禽、山水人物等。以花鸟为题材的作品,改变以往折枝、小朵花卉的衬托地位,而多采用大朵花卉满铺的图案化表现手法。一般用黄色素漆为地,不刻锦纹,在其上直接雕刻各种花卉。花丛之中双鸟或振翅欲飞,或对舞嬉戏,用以象征人间情侣成双成对,如绶带牡丹、双鹤菊花等;或在盘内正中雕刻一朵大花,其四周用小花及含苞待放的花蕾点缀,主次分明,层次清晰,写实花卉与图案型花卉兼而有之。元代雕漆中喜用的花卉有牡丹、山茶、芙蓉、秋葵、梅花、桃花、栀枝花和菊花。这八种花卉中既有单独表现的,如剔红栀枝花盘;也有几种花卉施于一器之上的, 如剔红花卉纹尊等。

  以山水、人物为主题的作品,一般刻有三种不同形式的锦纹,用以表现自然界中不同的空间。天空以窄而细长的曲折回转单线刻画,类似并联的回纹,犹如辽阔的天空点缀着朵朵白云。水面以流畅弯曲的波纹线条组成,似流动不息的滚滚波涛。陆地由方格或斜方格作轮廓,格内刻八瓣形小花朵,似繁华遍地。这三种锦纹又简称天锦、地锦、水锦,在不同的空间背景下,刻画出树木、殿阁、人物,例如东篱采菊、莲塘观景等,用以表现超凡脱俗的文人士大夫形象,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杨茂造的剔红观瀑八方盘。元明清时代,漆器的纹饰艺术与造型艺术取得了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的效果。在传承历代髹漆工艺的同时,经过长期的实践,又融合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装饰技法,发展到了圆满成熟的程度。尤戗金、嵌螺钿及雕漆技法各尽精妙。达到了历史的高峰。

  元代还出现了“软螺钿”这一新的工艺品种,选用的螺钿片逐渐向薄而透明的方向发展,如黄大成《髹饰录》中有所谓“壳片古者厚而今者渐薄也”。软螺钿的出现,使得漆器的品种更加丰富多彩。1966年在北京元代遗址中发现一件直径约37公分软螺钿漆盘(扬州制),盘心用螺片嵌成一幅以广寒宫为背景的嫦娥奔月图,漆盘虽已残破,但林木蓊郁,楼阁重叠,色彩绚丽,极为精美。扬州软螺钿工艺的出现,代表着镶嵌技艺的极大提高,同时也为明代精湛的点螺漆器的产生打下了基础。

  元代漆器工艺特别是在雕漆方面出现了一批名工巧匠,如嘉兴西塘的漆工张成和杨茂,两人均以剔红著称。张成其代表作有:剔红栀枝花盘、剔犀云纹漆盒、剔红观瀑图圆盒等;杨茂有:花卉纹剔红尊、剔红山水八方盘和剔红花卉渣斗等。下面简介元代漆雕代表作品:

  51、剔红栀枝花盘 元代嘉兴西塘著名漆工张成造,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盘口直径17.8厘米,高2.8厘米。此盘圆形,圈足。黄漆地上髹朱漆约百道,漆层十分肥厚。全盘以雕漆为饰。盘内正面雕刻栀子花一簇,以写实的自由形态适合于盘形。位于盘心的栀子花是这簇花的主体,面积约有全盘的一半。这朵花正在盛开,花瓣已经怒放。三层花瓣由内向外逐圈加大,又逐层重叠,成功地表现了正面朵花的深度感体积感,花瓣卷曲目如,极为生动。主花旁的花蕾和枝叶向四周蔓延,挤满了盘面的空间,几不露地,显得生机盎然十分茂盛。盘背雕阴文蔓革纹,并有针刻“张成造”行款。剔红栀子花纹盘,髹漆肥厚,刀法浑厚圆润。它既是元代雕漆的精品,又代表了当时雕漆工艺的最高水平。


元人张成剔红栀子花纹盘

  52、剔犀云纹盒 元代嘉兴西塘著名漆工张成造。张成以制造剔红器最得名,负誉海内外,但剔犀器却稀见无多。从此件具款的剔犀圆盘可知张成不仅是剔红高手,剔犀技巧也精湛至极,此盘为研究元代剔犀工艺提供了可靠而精美的实例。

  剔犀云纹盒直径14.8厘米,高6.2厘米。此盒圆形,木胎,以黑色漆相间髹约百道,漆层十分肥厚,盖面和盒身均雕如意云纹。纹样依圆心三分,各有一组云纹,三级相同,刀口达1厘米深,极富韵律,卷转自如,有行云流水之妙。构图也很严谨,此盒刀法深峻,磨工圆润,漆色光亮温莹,纹样曲线流畅,有流动感、不同色漆层的纹理又加强了这一感觉。这是张成传世剔犀作品中最优秀的一件,也整个元代剔犀作品中最优秀的一件,这件剔犀圆漆盒是用三种色漆涂刷雕刻而成。纹样刀法雄健浑厚,磨工圆润光滑,色泽鲜明美观。盒后刻有“张成造”三字。此盒是安徽屯溪市(今黄山市)一位收藏者祖传之物,1956年捐献给国家,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张成另造有“剔犀云纹盘”盘高3.3厘米,口径19.2厘米。盘木胎黑漆,内外均雕云纹,堆漆甚厚,晶莹照人,刻工圆润,在黝黑峻深的刀口断面露出朱漆四道,是《髹饰录》中所谓“乌间朱线”的作法。盘底黑漆浮躁,显然曾经重髹饰,正中署楷书填金“乾隆年制”四字款,为后髹底漆时所加刻。近足边缘处有针划“张成造”三字细款,此为张成惯用的署款方法。此盘漆色和刀工均与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的“张成造”剔犀云纹盒如出一辙,系张成作品无疑,原款应为后髹底漆时所覆盖。

元人张成剔犀云纹盒

剔犀云纹盘

  53、剔红观瀑图圆盒 山水人物纹剔红圆盒(又称观瀑图圆盒),元代嘉兴西塘著名漆工张成造,1954年,为北京故宫博物院购得。圆盒以赭黑色光漆为底,上罩约80道左右漆层,呈深红色,表面髹以朱红罩漆,盒底靠边有针刻“张成造”三字款。盒面刻山水人物观瀑,为宋代院画风格,层次分明,磨工精细,富有装饰情趣。


张成制作的剔红观瀑图圆盒

  54、花卉纹剔红尊 元代嘉兴西塘著名漆工杨茂造,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盒口直径12.8厘米,高9.4厘米。此尊木胎,短颈圆腹,造型稳健,颇有宋代钧瓷的特点。尊外及颈内在黄漆地上髹红漆多道形成厚漆层。足内髹褐色漆。肩部刻弦纹一周,将颈和腹划分为两个装饰区。口外颈部、腹部及口内壁雕花卉纹三匝,品种有秋葵、山茶、桃花、梅花、振子、菊花。百合花等,盛开的花朵间,点缀着含苞欲放的花蕾,枝繁叶茂,充满活力。作品用漆不厚,雕刻刀法圆熟细腻。花纹的边缘抛光平滑,不露雕刻痕迹,给人以清新、典雅之感。器底左侧近足处,针刻“杨茂造”三字名款,笔力遒劲,近似行书。是杨茂传世雕漆珍品。此尊纹样与刀法和“张成造”栀子纹剔红盘十分相似,系同一时期同一地区的作品。所不同的是此尊采用了百花齐放式的组合构图,花纹密布,各花之间衔接自然成为一个整体。如果将纹样展开即成为三条首尾相联的带状纹样。另外杨茂的作品髹漆较张成的漆器薄,构图疏朗清新,刀法犀利,磨制圆润精美。


杨茂制作的花卉纹剔红尊

  55、剔红梅花纹圆盘 元代嘉兴西塘著名漆工杨茂造。盘内以六瓣袍形开光,开光内天锦纹底上雕错枝梅花,开光外围以桃花、牡丹、栀予、菊花、薷薇、茶花为纹样。柱背剔卷草纹。值得一提的是,此盘沿圆厚,并雕有精细的四方和八方花锦纹,非常之精细。精底有针刻“杨茂造”。


杨茂造剔红梅花纹圆盘

  56、剔红观瀑图八方盘 该盘八方形,随形圈足。边饰为牡丹花,盘心雕青松、山石,亭前内有一老者宽袍大袖,静立于栏杆前,面对石缝中涌出的泉水驻足观瀑。后有两小童侍立。盘内、外壁皆黄漆素地,雕茶花、牡丹、栀子、桃花等四季花卉纹。盘底髹黑漆,左侧有三针刻“杨茂造”竖形款,正上方有刀刻填金··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为后刻。此盘为杨茂漆器的传世佳作,造型规矩,构图井然有序,刀法娴熟。人物虽为侧面,但其洒脱、飘逸的个性被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杨茂制作的剔红观瀑图八方盘

  57、黑漆嵌螺钿文会图插屏 插屏木胎,由屏心、站牙、抱鼓墩组成,连成一体。曲边站牙,弧形素牙条。通体髹黑漆为地,屏心镶嵌纹会图。该图是描绘唐太宗李世民在做秦王时建「文学馆」的场景。据《新唐书·褚亮传》记载,李世民为秦王时为收聘贤才建文学馆,搜罗了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褚亮等十八位学士。他对十八学士甚为重视,命阎立本画像,褚亮为之作赞文。画中松柳掩映的楼阁中三长者正观赏案上的宝物;楼下一边厢内一人抚琴,两人旁听,一人凭栏观望行人;另一边厢四人展画畅谈,一童子于门后偷望;门外三人前来赴约,前有仙鹤相伴,后有童子携琴相随;三人于阁外松下聊天。屏心外框嵌古钱锦地,上方饰花草纹;两侧饰童子手持莲花,寓连生贵子之意。绦环板处分开两格,每格古钱锦地菱形开光内嵌仙鹿如意云。背面光素无纹饰。站牙和牙条边髹红漆。此屏镶嵌工艺精湛,纹饰繁而不乱,螺钿闪烁微光,甚为难得。


元代黑漆嵌螺钿文会图插屏

  58、元黑漆嵌螺钿群仙宴乐图八方盖盒 此件为元漆工艺佳作中之佼佼者,细腻的镶嵌技术和繁复而生动的纹饰装饰,使它成为十四世纪漆器作品中之杰作。此盒的盒盖、内壁上镶嵌了很多的人物间以花鸟,盒足墙开光内嵌人物间以仙鹿。盒上的人物图包括历史故事、神话故事和文学作品,大部份来自道教故事。盒盖上方有仙人站于殿外;左边三位女神驾凤而至到祭坛前,每羽凤凰都刻划细致,尾部羽毛纹饰各异,其中一个可能就是月神嫦娥;另一位神仙西王母;由右下方出现的海浪纹来看,第三位仙子可能是东南沿海航海的守护神天后圣母妈祖。盒盖上这三为女神均有仙子相伴,另有八位仙子奏乐娱众。下方有一个祭司手持香炉向祭坛走去。右上方有南极仙翁乘云而至,下面有八仙纷纷到达。此应为众仙喜庆典礼的场景。

  盖壁上一开光内饰有刘备“三顾茅庐”,盖壁上另一开光内饰有姜子牙渭水垂钓图。盖壁上另一开光内饰有许由牧牛图。许由为登封箕山隐者,隐居沛泽以牧牛为生。尧帝年老时因儿子不成器,便想找许由继承他的王位。他严词拒绝,认为是侮辱了他。跑到颖水边洗耳。画面上许由粗衣麻布,手牵着牛;两人锦衣华服跟随在后,一人向牵牛者陈上一简。盒壁下一开光内饰宋哲学家周敦颐《爱莲说》画意;盒壁下另一开光内饰老子图。老子手摇羽扇端坐于地上,两名学生分别手持花瓶和盖罐。

  此盒盖面的左侧刻有《刘绍绪作》名款。从盒上的纹饰特征来看,也应是出产自吉安府庐陵县,现收藏于日本于1999年10-11月在日本德川美术馆展出。


元黑漆嵌螺鈿群仙宴樂圖八方蓋盒

  59、剔黑茶花葵口盤 盤呈葵瓣式,共十瓣,隨形圈足。通體朱漆素地地上雕黑漆,盤面滿雕茶花,或盛開,或含苞欲放;枝葉茂盛,肥腴圓潤,舒捲自如,生動有致。盤背剔香草紋。底髹黑漆。

  此器漆色烏亮,剔刻用刀犀利,線條峻深圓潤,甚具元朝雕漆的特色。明代著名漆匠黃成在《髹飾錄》中記載道:“剔黑,即雕黑漆也,製比雕紅則敦樸古雅。”剔黑器色彩紅黑相間,樸素高雅,但不如剔紅器的華麗富貴,取悅於人。故其製作數量亦遠遠少於剔紅器。

  傳世品中元朝雕漆器寥寥無幾,剔黑器更為珍罕。此器為研究元朝雕漆提供了寶貴資料。


元代剔黑茶花葵口盤

  60、剔红“濯足”图海棠式盘 春秋战国时期《沧浪之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后以“濯足”比喻清除世尘,保持高洁。该盘画面即绘其诗意。盘呈海棠式,束腰,随形圈足。通体髹朱漆,盘心开光内锦地上雕一小舟停泊于岸边柳荫下,长须渔父赤足座于船头,抵头在水中濯足,流水淙淙,格外舒适恬静。开光外素地上环雕茶花、荷花、桃花、石榴等花卉,盘沿饰锦纹,盘背剔卷草纹,圈足内髹黑漆。此盘堆漆肥厚,图纹层次清晰,雕琢精细,立体感强。


元代剔红“濯足”图海棠式盘

  61、剔红采菊图盖盒 东晋隐士陶渊明有《饮酒》诗,其中云:“采菊东篱下,幽然见南山”,该盒画面即表现这一诗境。盒呈蔗段式,子母口,直壁,平盖,圈足。通体雕朱漆。盒盖面锦地上雕远山进水,苍松虬曲,一雅士手摇羽扇倚松前望,身前小童引路,身后菊花盛开,苍松之上祥云环绕。外壁素地上环雕栀子花、茶花、菊花等花卉。内壁、盖里及底均髹黑漆。圈足内右边刀刻填金《大明宣德年制》直款,为后刻。

  此盒漆色枣红,漆层厚,刀法圆润,刻画细腻,生动传神。布局层次分明,把陶渊明意境之高远,心情之恬适、悠然中显现无遗。


元代剔红采菊图盖盒

  62、剔红双龙戏珠纹圆盒 盒呈蔗段式,直壁,凹底。通体髹朱漆。盖面海水锦地上雕云龙纹,两条龙躯体硕长矫健,张牙舞爪,龙吻上扬,翻腾于云海之中。双龙之间火焰飘动。盖边环雕波浪纹。盒外壁雕灵芝纹,盒内及底髹黑漆。

  此盒雕琢细致,工匠运刀如笔,明快精细,把两条跃龙描绘得栩栩如生,具时代特色。元朝的龙小头、细颈,毛发稀少并迎风飘拂,嘴巴微张,眼珠突出,前额微凸,龙爪锐利。


元代剔红双龙戏珠纹圆盒

  63、剔红牡丹双鹊六屉奁盒 盒呈方形,六屉,子母口,有盖,随形圈足。顶微隆,盖面素地上雕繁密的枝叶称托着盛开牡丹花和含苞待放的花蕾,一双喜鹊展翅盘旋于花叶之上。盒壁雕桃花、茶花、石榴和牡丹花,盒内及底髹褐漆。

  此盒髹漆厚重,纹饰、布局舒展开朗,繁而不乱。工匠运刀娴熟,雕琢细致,用刀之处打磨圆润,不露棱角,具元代雕漆的特色。


元代剔红牡丹双鹊六屉奁盒
 

  七、 明代漆画

  明时期漆器装饰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其装饰题材、纹饰结构及其装饰手法等更加丰富多彩,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就装饰题材而言,大凡山水、祥云龙凤、花卉虫鱼、喜庆吉祥等纹样无所不包,图案活泼、自然、大方,既具有传承性,也不乏创新性的倾向性和选择性,充满着生气。髹饰品种日渐增多,在工艺上达到极高成就,尤其是在描金、螺钿、款彩、镶嵌等方面,迎来了千文万华之盛,奇技淫巧,料不厌精,工不厌细,谨严细致,似已达到极限。明清时期漆器装饰技法,根据《髹饰录》可分为14类:素髹(一色漆器)、罩漆、描漆、描金、堆漆、填漆、雕填、螺钿、犀皮、剔红、剔犀、款彩、戗金、百宝嵌等。构图多运用对称方式,题材广泛。从传世之物来看,题材有龙凤、螭虎、虬夔、狮鹿、麒麟等动物纹,卷草、缠枝、牡丹、竹梅、灵芝、宝相花等植物纹,还有十离纹、冰裂纹、如意云头纹、玉环、绳纹、云纹、水纹、火焰纹和几何纹样等。

  明代漆画可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时期:

  早期(洪武、永乐、宣德三朝) 装饰手法主要有戗金漆和雕漆两类。其中以雕漆器数量最为庞大。《明太宗实录》卷二十四中记载永乐元年颁赐日本国王妃的礼物中,就有雕漆盒、盘、花瓶、果碟等,其装饰图案中主体纹饰有人物故事、宝相花、太平雀栀子花、太平雀葵花、苍头石榴花、牡丹花、石榴花、山鸡葵花、鹦鹉长寿花、山雀茶花、竹梅, 边饰有香草、四季花、回纹等。

  雕漆纹饰十分丰富,构图布局讲究对称舒展,或单用,或组合,或写实,或抽象,变化无穷,已远胜元代。明早期装饰图案大体可分为花鸟、山水人物和龙凤等几类。以花卉为主题的作品,一般雕刻在圆形器、蔗段式盒、蒸饼式盒上。在其上雕刻一朵,或数朵盛开的大花朵。花朵饱满,四周枝繁叶茂,或旁衬小花朵和含苞欲放的小蓓蕾,似众星捧月,突出主题,画面具有完美的整体感。花卉之下一般不刻锦纹,而以黄漆为地,黄衬红色,鲜明醒目。这种处理手法继承了元代雕漆的风格,但不同之处为元代以花卉为主题的作品,纹饰疏朗有致,留下的黄地空间较大,而明永乐雕漆,花卉满布,留下的黄色地较小,有紧密之感。明永乐雕漆常用的花卉有牡丹、茶花、石榴、芙蓉、菊花、莲花、梅花、荷花、荔枝、葡萄等十余种。如现藏故宫博物院的剔红孔雀牡丹纹盘,明永乐年间剔红牡丹双层盘、剔红茶花双层盘等,充分反映了明早期漆雕的高超技艺。

  以山水人物为主题的作品,一般雕刻在葵瓣式盘、蔗段式盒上。在盘内或盒面上雕刻人物故事,漆地雕锦纹,衬托图案,绵纹地有分别代表天、地、水的三种锦纹。这三种锦纹与元代的处理手法相同,只是水纹的处理稍有变化。元代雕漆中的水纹有的似波浪滚滚,以弯曲的线条表现,仿佛水在不停地流动,而永乐时期的水纹基本固定为图案化的纹饰,以波折形线条表现。在三种锦纹之上雕刻人物、亭阁。一般的布局为图案的左侧或右侧雕刻一座亭阁,以曲栏围出一定的空间,阁后置古松或垂柳,天上点缀流云朵朵,人物活动其间。或携琴访友,或闲暇赏瀑,或高谈阔论,或五老相聚,立意鲜明,几乎全部表现文人的林泉之志和淡泊之情。雕刻时,以工笔手法雕出山林流水、殿阁庭院及人物,既有很强的绘画效果,又有工艺品的艺术韵味。除了雕刻花卉、山水、人物图案,明永乐时期的装饰题材尚有孔雀牡丹、云龙纹、云凤纹、灵芝螭纹等题材。龙凤是皇权的象征,作为艺术形象饰于漆器上,此时已经定型,龙矫健而又威严,凤飘逸而华美,它们或与云结合,或与花卉相配, 构成独特的宫廷专用纹饰。

  明永乐雕漆在制造技法和工艺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时的作品一般髹漆层次较厚,少则几十道,多则上百道,与文献记载的··漆朱三十六遍为足有明显的差异。其雕漆风格继承了元代张成、杨茂的风格,用漆精良润美,雕刻圆熟劲健,磨工精细光洁,藏锋清楚,隐起圆滑,细微之处处理得精细而又恰到好处。例如,花纹枝叶的纹理清晰而逼真,以不同的雕刻方法来表现出枝叶的正背,花筋叶脉被处理得细腻入微, 雕刻刀法娴熟流畅, 图案的边缘磨得圆润光滑, 不露棱角和刀刻痕迹, 代表作品有剔红对弈图椭圆盘等。

  戗金漆器以朱檀墓出土的云龙纹箱和长方形匣最早。传世的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朱漆戗金云龙纹长方盒和朱漆戗金大明谱系长方匣等。戗金漆器中填漆为明代新创手法,并被后世继承,清代宫廷中大量制作。传世实物有小柜、各式小盒等,图纹有山水人物、花卉、云龙等。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戗金彩漆牡丹花纹小圆盒。

  明宣德期间漆器装饰题材与明永乐时期基本相同,有花卉、云龙、云螭、山水、人物等。图案的处理出现了开光技巧。在盒盖上或盘内以莲瓣式、葵瓣式、圆形作为开光,开光内装饰一种纹饰,开光外装饰另一种纹饰。开光一方面能突出主题,另一方面也能把两种不同的纹饰分隔开来,同时也可起到美化画面的艺术效果。这种方法在明、清漆器图案中常被运用,代表作品有天津艺术博物馆藏的剔红五老图莲瓣等。明宣德期间漆器重要的发展是剔彩漆器的出现,如剔彩林檎双鹏捧盒,既是新创的漆艺品种,又是孤品,其漆色之丰富,图案之新颖,雕磨之精细, 均无与伦比。

  明中期(包括明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六朝) 其间共八十余年。漆器装饰开始从简练、朴实、大方的风格向纤巧细腻转变。这个时期的漆器品种有剔红、剔黑、剔彩、戗金漆等。装饰图案丰富多姿。在以花卉为题材的作品方面,较之明早期果园厂那种整朵大型花卉为主题的装饰图案日趋减少,折枝花卉及花鸟题材明显增多,如鸳鸯荷花、喜鹊登梅、绶带牡丹、茶花小鸟、芦雁等。以人物为题材的作品则不拘于早期那种携琴访友、观瀑的题材,而以历史故事为主。例如,五老过关、牧牛、文会、渭水访贤、携友秋游、渔家乐、采药、腾王阁、雀屏中选、郭子仪故事、岳阳楼、八仙人物、婴戏等,其代表性的作品有东京东方艺术馆珍藏的剔红楼阁人物座屏等。明中期漆器的雕刻风格有的保持了早期磨工圆润、藏锋清楚的特点,而有的作品则出现了锋棱不够圆熟的特征。此时,雕漆一般髹漆不厚,与早期那种髹漆层次厚、立体效果较好的风格略有不同;另一方面,无论是花卉题材或人物故事题材的作品均刻有锦纹,早期黄漆素地之上压花的做法几乎荡然无存,从而形成了锦上添花的表现手法。

  明晚期(嘉靖、隆庆、万历、天启、崇祯五朝) 漆器除了剔红,剔彩、戗金彩漆亦大量制作,漆艺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剔彩漆器自明宣德时期出现以后,到了明嘉靖时期剔彩漆器骤然增多,一跃而成为雕漆的主流产品,呈现出大规模发展的局面。此时的剔彩器以题材新款,纹饰繁复,雕工精细,不施磨工,锋棱俱在的独特风貌独步一时,形成了与明早期雕漆藏锋清楚,浑厚圆润完全不同的风貌特征,在色彩和雕工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北京故宫藏剔彩货郎图盘,是嘉靖时期的优秀作品。这一时期的另一个特点是改变了过去较为单一的分层取色的重色雕漆技法,进而采取了分层取色与斜刀取色相结合的新手法装饰器物。漆色丰富,协调融合,争奇斗艳,构成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器物装饰主要以红、黄、绿三色交替,每色有相当的漆层。一般雕刻红花、绿叶。若雕双龙则以红、黄区分,以红色漆为龙鳍,以黄色为龙身,以绿色为龙发,似剪影式的效果;若凤纹则以红、黄、绿来表现其飞翅及长尾,三种颜色的变幻,似美丽的羽毛,多姿多彩;若表现童子,则以红、绿二色分饰衣、裤,以展现儿童的天真、活泼。北京故宫藏剔彩莲杵纹大圆盒就是一件具有特色的代表作品。这一时期尤以图案间衬托的流云纹使用此种雕法最多,形成了嘉靖以来较为流行的一种表现手法;另有一种表现方法,即以黑漆间朱线来雕刻山水人物花纹,如北京故宫藏明代剔黑山水人物四方委角盒。除对重色雕漆的继承和发展外,堆色雕漆的出现和使用,是嘉靖、万历时期剔彩工艺的又一成就。如··大明万历年制款剔彩云龙纹花卉圆盒就是一例。就目前所见,这一时期的堆色法还仅限于表现花筋叶脉等局部纹饰,用以塑造主题还应是清代中期以后的事了。

  这一时期的漆器装饰题材也有独特风格,除部分继承前期的山水人物、飞禽鸟虫等题材外,一改明早期雕漆简单大方、庄重拙朴的装饰风格,而满目皆为吉祥文字、图案以及道教色彩的题材纹饰所充斥,龙、凤、鹤、鹿,以及鲜桃、灵芝等纹样占据了图案的主题,构成了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与嘉靖皇帝朱厚熜一生崇信道教密切相关。嘉靖皇帝为禳灾祛病,延年长生,不仅迷信方士,而且对各种祥瑞之物尤为喜爱,包括松、竹、梅、仙鹤、灵芝、寿桃等寓意福寿、吉祥的装饰题材,由此形成了嘉靖时期器物上的装饰风格。长生不老、升仙、万寿等成为这一时期漆器装饰常用的主题,如五老祝寿图、群仙祝寿图以及表现仙山楼阁的题材作品等;出现了以文字组成的图案,例如,以松、竹、梅缠绕组成“福、禄、寿”三字;以“福”字为漆盘的装饰;雕三个寿桃,每桃上雕一字,组成“福、禄、寿”的漆圆盘;以开光的形式,在器物上组成文字,如“皇图亿载,圣寿万年、乾坤清泰、万寿齐天、万年长生、万年如意、万寿永年”等装饰纹样。寿春图是这个时期典型的装饰题材,并对清代乾隆时期的装饰图案产生了影响。春字盒有剔红、剔彩两种,在盖面开光内雕聚宝盆,盆内装有盘肠、珊瑚枝、银锭、古钱、犀角、火珠等,盆中升起霞光万道,似熊熊火焰,火焰之上压一个“春”字,春字中圆形开光内雕老寿星。代表作品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剔彩春寿图圆盒、剔红福禄寿岁寒三友图盒等。龙纹仍然是这一时期漆器装饰的主要题材之一。如故宫博物院藏品剔彩双龙纹小箱。此箱虽无铭文, 但实属万历朝官造雕漆之精品。

  明嘉靖时期漆器的锦纹表现形式也有较大变化,突破了明早期的三种锦纹形式,出现了万字锦、勾云锦等,有的甚至雕刻出五、六种锦纹,锦纹的比例较大,风格独特。这一时期戗金彩漆漆器日渐增多。造型有银绽式、梅花式、菊瓣式、方胜式等,制作工艺十分精致。以戗金为图案的轮廓线及叶脉纹理,在轮廓线内填以红、黄、绿等色漆,纹饰磨平后具有绘画般的效果,代表作有故宫博物院藏品戗金彩漆龙凤纹钵式盒等。明代出现了漆器艺术的专著——黄成所著《髹饰录》。其中“金髹”、“罩金髹”、“描金”等与黄金髹饰相关的条目,推动明清两朝把漆器雕刻金髹发展到极至。下面简介明代三个时期的代表性漆器绘画艺术:

  64、黑漆嵌螺钿仲景行医图鼓式盒 元明之际黑漆嵌螺器代表作。张仲景为东汉名医生,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他曾被举荐做官至长沙太守,但因朝政昏暗,民不聊生,又值瘟疫流行,毅然辞官回到老家河南南阳伏牛山专心从医救治四方百姓,并着写了人类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医学典籍《伤寒杂病论》。该盒画面即是表现其行医情形。盒鼓式,平盖面,圈足。通体髹黑漆为地,以螺钿嵌纹饰。盖面苍松映掩,祥云缭绕,医圣张仲景身穿官服乘牛车而至,四人作揖迎接,牧童牵牛旁观。盖、盒壁嵌乳钉纹各一道,上、下口缘饰缠枝莲纹。盒里髹朱漆,足圈内髹黑漆。此盒钿色艳丽,五彩斑斓,人物刻划细腻生动,工艺精湛。


元明之际黑漆嵌螺钿仲景行医图鼓式盒

  65、剔红游归图倭角方盘 此盘原为英人菲格斯爵士(Sir John Figgess)旧藏,1973年曾于大英博物馆他私人漆器展览中展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题材相仿,同样带有《大明宣德年制》伪款的方盘。该盘呈方形,倭角,随形圈足。盘心开光内饰天、地、水三种锦地。上雕楼阁耸立,古树参天,楼阁内两老倚窗对饮,两童子正备茶,一童携琴进阁,门外两人策马奔向楼阁;后有一童子担食盒饮具相随。远处山峦起伏,一对仙鹤于祥云下飞舞。盘内、外壁雕刻牡丹、茶花、菊花和石榴。底髹黑漆,中央填金刻《大明宣德年制》横款,为伪款。模糊间好像还有永乐款。此盘上的款式颇受学者争议,有部份学者认为这盘来自更早期,属于一组精雕细琢洪武年间制造的漆器。


剔紅遊歸圖倭角方盤

  66、永乐剔红菱花式爱鹤图盘 盘呈八瓣菱花形,随形圈足。通体雕朱漆纹饰。盘心开光内饰天、地、水三种锦地,上雕庭院景致,苍松掩映,殿阁曲栏,祥云萦绕,艳阳高挂。高士端坐案前阅读,旁有童子侍立。阁内童子忙于奉茶,院中童子手捧食盒而来,白鹤回首挺立。盘内外壁素地上雕饰菊花、茶花、荷花等多种花卉。足内髹褐漆,左侧刀刻填金《大明宣德年制》楷书伪款,款下隐约可见针刻《大明永乐年制》。

  此盘造型浑厚,漆色沉穆,曾次分明。以天、地、水三种锦纹为地雕人物,为典型永乐风格。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明永乐剔红菱花式爱鹤图盘

  67、剔红孔雀牡丹纹盘 盘高6c厘米,口径44。5厘米。明代早期永乐年间漆器,现藏故宫博物院。盘内雕牡丹衬底,技叶繁密,花朵肥厚。牡丹花纹上雕一对孔雀,气势富丽奔放,雀身羽毛纤若刷丝,微如毫发,与丰满的牡丹花叶形成鲜明对比。孔雀身、颈边缘处稍高,中部略凹,尾翎似鳞状浮起,层层错落,增强了立体感。足内髹黑褐色漆,一侧针划“大明永乐年制”细书款。纹饰形象生动,工艺高超精湛,是永乐剔红漆器中最精美的一件。


明永乐年间剔红孔雀牡丹纹盘

  68、双层牡丹石榴剔红圆盘 明代早期漆器,盘呈圆形,漫浅式,圈足,盘边凸起两道弦纹。通体素地上髹朱漆,在朱漆的层间能看见一层黑漆。上层满雕牡丹,下层剔满石榴花,穿枝过梗,繁而不乱。上下两层花纹自成体系,互不干扰又互相映衬,各成体系。盘外壁剔香草纹,底髹黑漆。此盘造型典雅大方,画面富丽,髹漆厚重,刀法圆润。双层雕刻章法有致,表现了高超的雕刻技艺,传世品中仅见数例,充分反映了明永乐时期工匠的高超技艺。


明代早期双层牡丹石榴剔红圆盘

  69、宣德剔红云龙纹盏托 盏托为木胎,由圆形盏、盘和外撇高足三部分组成。通体黄色素地上堆朱漆,下部有黑漆一道。盏外壁雕游龙两条,盘心剔游龙三条,龙均五爪,游弋于灵芝云海之中,黑漆点睛。盘背及足部雕灵芝云纹。足内中空,髹黑漆,内壁刀刻填金《大明宣德年制》直款。漆盏托始于宋朝,均为光素。此器造型娇小,刻工细腻,纹饰精美逼真,为宣德之佳作。


宣德剔红云龙纹盏托

  70、林擒双鹏图剔彩捧盒 明代早期宣德年间作品。明宣德期间漆器重要突破是剔彩漆器的出现。林擒双鹏图剔彩捧盒既是新创的漆艺品种, 又是孤品,其漆色之丰富, 图案之新颖, 雕磨之精细, 均无与伦比。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盒圆形,口直径44厘米,高19.8厘米。色漆有红、黄、黑、绿四种,自上而下为红、黄、绿、红、黑、黄逐层髹成,共有十三层之多。纹样因深浅而形成不同的色彩,丰富华丽。这当然需要周密的设计和高超的雕刻技巧,所以同类同水平的作品并不多见。画面以一株枝叶舒展、果实累累的沙果为主要结构,均匀分布在圆形盖面上。沙果枝头有两只相顾而啼的黄鹏,叶间有一蝶、一蜻蜓。此图的风格介于装饰纹样和花鸟画之间,既有元末花鸟雕漆作品的遗韵,又有工笔花鸟画的影响。所以,沙果枝叶分布像装饰纹样一样均匀,但双鸟已改变在花丛上对飞的程式,而立于枝头对唱,使鸟和花木的关系更加协调。此盒盖面四周及足上部雕缠枝花果一周,有桃、石榴、樱桃、葡萄等。上下口边刻花卉两周,有牡丹、茶花、桅子、菊花等。其作风与元代漆画名家张成、杨茂相似。


宣德林擒双鹏图剔彩捧盒

  71、朱漆戗金大明谱系长方匣 明代早期漆器,故宫博物院收藏。该匣通体髹朱漆地,戗金花纹。匣面长方形签内有“大明谱系”四字,左右有对称云龙纹,匣四壁亦饰云龙纹。图案金光灿烂,有浓厚的宫廷气息,是极为珍贵的明代戗金实物。故宫博物院还藏有洪武年间朱漆戗金云龙纹长方盒。


戗金云龙纹朱漆长方盒

  72、明永乐红漆戗金八宝文经纹挟板 据《明史·西藏传三·大乘法王传》记载:永乐十一年,成祖赐给西藏佛教领袖昆泽思巴《大藏经》一部,此经板当是其中之一副护板。

  经板为木胎,两片为一幅。通体髹红漆为地,饰戗金纹饰。正面用起地方法雕出周边单线,内凸纹双重开光;板沿四周饰双莲瓣纹,板心饰轮、螺、伞、盖、花、罐、鱼、肠八宝纹;四侧均饰缠枝莲及双狮。背髹黑光漆,其一刻阴文经名,左刻藏文,右刻《华严经第三卷·大方广佛华严经》。


明永乐红漆戗金八宝文经纹挟板

  73、戗金彩漆牡丹花纹小圆盒 明代早期宣德年间填漆漆器。清宫旧藏,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圆盒高4.2厘米,口径10.8厘米。盒圆形,盖略隆起,凹足。通体填红、黄、绿、等彩漆戗金花纹。盖面饰六角花形锦地,其上正中是一朵盛开的牡丹花,四周衬以茶花、石榴、秋葵花等花卉。器壁六角形锦地上饰菊花、梅花、荷花、牡丹等花卉。花纹轮廓内戗金,图纹清晰,色彩丰富,搭配协调,在明早期漆器中颇具特色。盒内及底髹朱漆,盒底右侧刀刻填金“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此盒盖面的戗金已无光泽,器壁戗金依然金光闪烁。


宣德戗金彩漆牡丹花纹小圆盒

  74、永乐剔红楼阁人物圆盒 圆盒通高4.5厘米,口径12.9厘米。盒体圆形,平顶平底,直壁,通体雕朱漆。盖面在天锦、地锦、水锦三种不同锦纹之上雕楼阁人物图景,布景充实,画面生动。盒壁在黄漆素地上雕饰牡丹、山茶、菊花、石榴等。器内及外底均髹褐色漆。漆质细腻,漆色纯正,髹漆肥厚。雕刻刀法娴熟流畅,纹理清晰,属明代永乐时期典型作品。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明永乐剔红楼阁人物圆盒

  75、弘治剔红楼阁人物座屏 屏高47.7cm,宽32.3cm。明中期漆器代表作,现藏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座屏为木胎,长方形,上部两委角。画屏两面通体髹朱漆,锦地上雕山水人物楼阁。一面是表现西汉宣宗时京兆尹张敞《走马章台街》的故事。画面上远处山峦雄奇,艳阳高照,一双仙鹤在祥云中盘旋飞舞。近处崇阁连云,阁内宾客盈门,开怀畅饮,楼外街道上众人随一骑马官人前行。另一面为《十八学士文会》图。据《新唐书·褚亮传》记载,李世民为秦王时为收聘贤才建文学馆,搜罗了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褚亮等十八位学士。他对十八学士甚为重视,命阎立本画像,褚亮为之作赞文。画面上十八学士或聚或散,情态各异,衬以楼阁亭台。此屏漆层较薄,但雕刻精细,下有“平涼王琰刀”款识。

  弘治款漆器极少,代表作是现藏大英博物馆的“剔红黄鹤楼圆盘”,款为“弘治二年平凉王铭刀”,东京国立博物馆所藏的这件“剔红楼阁人物座屏”,款识为“平凉王淡刀”。此屏与“剔红黄鹤楼圆盘”风恪一致,当亦同时期一个流派的作品。明中期漆器的雕刻风格有的保持了早期磨工圆润、藏锋清楚的特点,而有的作品则出现了锋棱不够圆熟的特征。此时,雕漆一般髹漆不厚,与早期那种髹漆层次厚、立体效果较好的风格略有不同


明弘治 剔红走马章台街图座屏

  76、孔雀牡丹纹皮胎剔红盘 明代中期至晚期代表作之一。口径35厘米,高52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此盘圆形,皮胎灰漆地,髹红漆。盘心中间是以牡丹、孔雀为题的主纹样。五大一小六朵牡丹花均匀分布在圆形内,两枝主干则从假山石后穿出。一只孔雀在山石后,一只孔雀飞于空中。这种构图与元末张成的作品尚有相类之处,但刀法已有较大变化。它已不用有透视关系的体块来表现花鸟,较多地借助白描式的线来勾勒,而且雕工粗犷,不藏锋,这是明代中晚期出现的一种雕漆风格。盘心周围锦地开光,开光中刻瓜果纹样,也用线条表现,与盘心相呼应。

  77、龙凤纹银锭形雕填漆盒 明代晚期嘉靖年间作品。长25.2厘米,高11.7厘米。盒子是椭圆形束腰,呈银锭形。通体髹朱红色漆,并填彩漆细钩戗金纹饰。盖面雕填龙凤、山海纹样,篆书“万”字图案。盖四周和口沿分别饰以花朵、八宝和水波纹。足内髹黑光漆,刀刻填金“大明嘉靖年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银锭形是明代一度流行的盒子的造型,雕填漆的工艺也是明代最有代表性的漆器工艺之一。这件漆盒向人们展现了明代漆器工艺的状况和流行式样,很有研究和收藏价值。


嘉靖龙凤纹银锭形雕填漆盒

  78、嘉靖剔红龙凤纹执镜盒 镜盒呈扁平状,圆首长柄。盖面与周壁黄漆素地上雕朱漆纹饰。盖面圆首部饰龙凤戏珠纹,中间火珠上作一篆书“万”字图案。缠枝灵芝穿插期间并延伸至柄部,柄末端雕海水江崖纹;周壁饰牵牛花、菊花、山茶、牡丹等花卉。盒里及外底均髹红漆,底中央刀刻填金楷书“大明嘉靖年制”直款。

  此镜盒以龙凤、万字、灵芝和海水江崖为纹饰,体现了嘉靖帝笃信道教的思想意识。嘉靖皇帝为禳灾祛病,延年长生,不仅迷信方士,而且对各种祥瑞之物尤为喜爱,由此形成了嘉靖时期器物上的装饰特色。


嘉靖剔红龙凤纹执镜盒

  79、嘉靖剔彩双凤莲花、四季花卉长方匣共两匣,一为剔彩双凤莲花长方匣,一为四季花卉长方匣。木胎,长方形,匣前有插盖,内置大小抽屉十个,两侧有铜提环,下承须弥座。通体髹红、黄、绿三色漆,以剔彩工艺雕琢纹饰。匣每面纹饰大致相同,均作菱花形开光。其一匣开光内雕双凤勾莲,每面莲花上各剔一字,为“福、寿、永、长、生”图案,开光外四角各饰杂宝共二十种,屉面雕双凤;另一匣卷草纹开光内雕四季花卉,开光外四角各饰朱漆杂宝,边饰卍字锦,屉面雕花卉。匣内髹朱漆,底及屉内髹黑漆。

  此匣原为英皇乔治五世之三子,格洛斯特公爵亨利亲王和夫人艾丽斯王妃之旧藏。1987年6月8日于伦敦佳士得拍卖。另外北京故宫博物院亦藏有一件雕双龙的长方匣。


嘉靖剔彩双凤莲花、四季花卉长方匣

  80、万历描金彩绘山水人物漆盒 明代晚期万历年间描金彩绘漆器中的佳品,1959年于皖南徽州收购,现藏安徽博物馆。徽州地区,明清之际徽商兴盛,素有“文物之海”之誉。此件漆盒为长方形,盒长50.3厘米、宽31厘米、通高11.3厘米。木胎,金粉。盒盖的表面以双线描金开光,开光内用描金和彩漆绘就一幅人们悠游于江南山光水色间的图案。画面上有亭台楼阁、奇峰塔刹、碧湖古松、行舟莲荷。还有神态各异的众多人物,他们有的在观书或聆听释教,有的在凭栏赏茶或观景吟诗,有的则漫步湖畔携琴、书画去访友,还有一位文雅儒士独坐扁舟遐想。整个画面构图疏密有致,色彩金碧富丽,意境深远,观之令人赏心悦目。盒内配置有方碟8件和成对连体盏托3件,均高足、木胎,外髹黑漆,内髹朱漆,边沿饰描金花卉,与盒体纹饰十分协调、美观。


万历描金彩绘山水人物漆盒

  81、嘉靖剔彩货郎图盘 明晚期嘉靖以后描金彩绘漆器。此盘通体剔彩,自下而上髹土黄、红、黄、绿、红五层漆。盘内圆形开光雕一幅货郎图。图案正中为一老者手持鼗鼓,后置货郎担。四面有八童子欢娱嬉戏,情态天真生动。背景为桃树山石。画面以红漆为主,间绿、黄等色,并以黄漆刻天地锦纹。盘边刻红、绿龙纹。盘背边为剔彩灵芝纹。足内髹红漆,正中有刀刻填金楷书“大明嘉靖年制”六字竖行款。

  此盘漆质干涩灰暗,但漆色运用精美独到。人物色彩以红漆为主,兼用绿漆,红色为衣,绿色为裤;桃树则以绿色为叶,以红色为果实。孩童着装与花叶红绿相间,由红绿渐黄,随妆露色,浓淡适宜,形成了同一颜色的色差之别。此盘画面乃是模拟南宋画家苏汉臣的“货郎图”。绘画题材被运用到雕漆作品中,使剔彩漆器表现出崭新的面貌。其艺术效果和纸绢上作画所产生的效果相似,表现出这一时期剔彩工艺所取得的成就。

  82、剔彩莲杵纹大圆盒 明晚期嘉靖以后剔彩作品中分层彩绘代表之作,现藏北京故宫藏。漆色自下而上备黄、黑、黄、草绿、红五层。盖面黄漆素地压雕缠枝莲纹,中心圆形开光内雕金刚杵纹,周饰云纹;盒壁雕红漆面回纹。此器盖部花纹的工艺特点妙在分层取色与斜刀取色方法相结合。分层取色的花纹,露有红花、绿叶、彩云等,交相辉映。而花叶及流云纹的边线又采用《髹饰录》中所谓的“仰瓦刀法”,斜刀铲漆,故从正面即可看到漆层断面露出的彩虹般华丽的色漆线条,如树之年轮、重重叠叠,似行云流水天然流动,取得了以刀代笔、一笔数色的艺术效果。该漆器为刻意追求线条与色彩相伴为美的剔彩作品,也是对重色雕漆的发展与创新。

  83、嘉靖剔彩跃龙捧寿圆盒 盒呈圆形,平顶,圈足。通体剔彩备红、绿、黄三色,盖面中央雕一红龙腾飞于海水江崖之上,龙双眼圆睁,须发飘扬,两爪高举“寿”字在顶。身旁牡丹花叶招展,祥云萦绕。开光外及盒下腹雕缠枝牡丹间杂绊各八个,口沿下外壁雕菱形锦纹,足饰回一周,盒内和底均髹红漆。盒底中央刀刻填金“大明嘉靖年制”楷书直款。

  此盒纹饰生动吉祥,具明嘉靖朝雕漆的明显特征。


嘉靖剔彩跃龙捧寿圆盒

  84、明隆庆剔红云龙纹圆盘 盘作圆形,圈足。通体黄色素地上雕朱漆纹饰。盘心双弦线圆形开光,内雕云龙戏珠纹,内壁剔缠枝莲纹,外壁雕灵芝纹,足墙饰回纹。盘底髹朱漆,正中刀刻填金“大明隆庆年制”楷书直款。

  明隆庆朝只有短短六年,虽隆庆漆器和嘉靖漆器一脉相承,无论在工艺技术或装饰纹饰方面都相当接近,但其存世数量确远逊于后者。传世的隆庆官款漆器目前仅见四件佳作:另外两件分别藏于大英博物馆和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还有一件2008年12月3日香港佳士得举行之《千文万华 – 李氏家族重要漆器珍藏I》专拍中拍出,故此器为研究隆庆官造漆器提供了重要及宝贵的实物数据。


明隆庆剔红云龙纹圆盘

  85、万历剔彩锦鸡花卉纹长方盘 盘呈长方形,撇口,深沿倭角,随形圈足。通体雕朱漆。盘心花菱形开光,内下层剔黄漆云纹、中层杏黄漆八瓣锦纹,上层朱漆古钱锦纹,上雕秋葵、石榴、湖石,一羽锦鸡卧于石端看着在地上歇息的同伴。盘内壁绿地上雕云龙戏珠纹;四倭角处饰六角锦纹,外壁黄地上雕缠枝莲纹,足圈雕回纹。底髹黑漆。圈足内上方应有款,被磨。

  此盘为仇焱之旧藏。雕琢精细,布局层次分明,构图疏朗简洁,为万历朝之精品。北京故宫博物院亦藏有一件万历剔彩锦鸡花卉纹长方盘,无论纹饰和尺寸都与此盘相同,但带宣德伪款。


万历剔彩锦鸡花卉纹长方盘

  86、剔黑山水人物四方委角盒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明代中晚期作品。盒通高15.5厘米,口径24-24厘米,足径18-18厘米。盒方形,委角,平盖面,矮方足。通体以黑漆为面,间有朱线三道。盖面随形开光,开光内朱漆锦地雕饰天、地、水纹,锦地之上雕饰三位老者随马前行,后一童子肩担书匣、饮器相随,似为秋山行旅之意。盖边及器底部均雕牡丹、菊花纹,上下口缘用剔犀方法雕卷草纹,足雕回纹一周,器里外底均髹黑漆,无款识。

  此盒雕法特殊,通体图案为黑漆面。斜刀铲漆后,黑色花纹中露有朱线三道,由于所刻山石高低不平,朱漆线间于黑漆山石之间,产生出一种皴染的艺术效果。盒壁的花卉由里向外的每一层花瓣均间有一道朱线,似笔墨勾勒的花筋叶脉,增强了花纹的质感和层次感。这种髹漆做法虽与剔犀相同,但所刻花纹却不是剔犀,也不是随妆露色的分层片取,完全是一种以斜层取色追求线条美的剔刻方法,实际上也应是剔彩工艺派生出来的新技法和剔彩之变种,为前所未见。


剔黑山水人物四方委角盒

  87、剔彩云龙纹花卉圆盒 盒口径30.8厘米,足径26厘米,通高13厘米。嘉靖、万历时期堆色雕漆的出现和使用,是剔彩工艺的又一成就,大明万历年制款的剔彩云龙纹花卉圆盒就是其中一例。该盒通体髹红、绿、黄三色漆,盖面雕海水江崖之上双龙戏珠图案。盖边及盒壁开光雕花卉纹,开光用灵芝纹相隔,上下口缘雕龟背锦纹。足雕回纹一周。盖面双龙、海水、江石及盒壁花叶等纹饰均用填色法,即用堆色雕漆技法而雕所成。器里及外底均髹黑光漆,足内上方边缘刻楷书填金“大明万历丙成年制”横行款。剔彩云龙纹花卉圆盒色彩艳丽,雕工整齐,为万历剔彩之精品。


万历剔彩云龙纹花卉圆盒

  88、嵌螺钿金银片长方盒 点螺漆器代表之作,晚明万历年间扬州著名漆艺大师江千里作品。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馆。江千里字秋水,以制作点螺漆器著称于世,一生留下数千件漆器作品(包括平磨螺钿和点螺),现北京、上海、南京、苏州等地博物馆均珍藏着他的许多作品。嵌螺钿金银片长方盒盒盖、盒底立墙,上下通景,四面各饰一龙,两横面的龙腾空而起,两纵面的龙正兴风作浪,波涛中还有几尾鲤鱼,若隐若现。龙的须发、海水、卷云等处的细线,均用薄螺片镶嵌,龙眼、龙鳞镶嵌全绿,海水、浪花则填以银丝。

  89、嘉靖剔彩春寿图圆盒 明代晚期剔彩“春字盒”代表之作。该盒剔彩备红、绿、黄等色。盖面开光,内以方格卍字锦地为地,雕聚宝盆内映射出万道霞光,上托“春”字图案。“春”字中心圆形开光,居中刻一寿星,其旁衬有松柏和文鹿,取“春寿”之意。“春”字两侧各雕龙纹,四周衬托彩云。合璧上下各有开光四组,内刻水纹、勾云纹、涡纹做地,压雕游春、对弈等图纹。开关外斜格锦地压雕杂宝纹,上下口缘雕缠枝灵芝纹,足雕回纹。盒内及底髹黑漆,底正中有刀刻填金“大明嘉靖年制”楷书款。


嘉靖剔彩春寿图圆盒

  90、嘉靖剔红福禄寿岁寒三友图盒 通高8.8厘米,口径17厘米。蔗段式,清宫旧藏,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明代晚期以开光的形式,在器物上组成文字的剔彩漆器代表之作。此盒通体以绿漆为地刻锦,以红漆为面刻花。盖面雕一片海水浪花,三石立于波涛之中,松、竹、梅缠绕而上,至顶端蟠成草书“福、禄、寿”三字。盖、器外壁雕凤、鹤飞舞于祥云之中、海水江崖之上。盒底正中竖刻“大明嘉靖年制”刀刻填金款。嘉靖皇帝一生崇信道教,故当时的宫廷器物上有许多表现仙境,道教符瑞等题材的图纹。此是嘉靖时期别开生面的一种典型的装饰纹样, 为以往所不见。


嘉靖剔红福禄寿岁寒三友图盒

  91、嘉靖剔彩双龙纹小箱 通高33厘米,长31.5厘米,宽21.2厘米。清宫旧藏,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明代晚期以龙纹装饰的彩雕漆器代表作之一。该箱箱顶设盖,正面为插门。箱下连宽座,通体雕红、黄、绿三色漆锦地。插门饰云头式开光,内雕双龙戏火珠纹,火珠火焰上升,盘成“寿”字,上有卍字及三星纹,角满饰缠枝灵芝和杂宝纹,四边框作菱形开光,内雕缠枝小朵花卉。箱两侧及盖面纹饰与插门相同,仅龙纹为单龙戏珠。箱背面为绿色海水,上雕松鹤图。六只仙鹤在松树上栖息或在空中盘旋,寓意“六合同春”、“松鹤延年”之意。左右伴有月季、灵芝,有祝颂长寿的吉祥图案。箱内及盖里均髹朱漆,装抽屉五具,屉面雕双龙戏珠纹,屉里髹黑漆。该箱整体漆层较薄, 但刀工严谨,工细至极。箱底髹黑漆,正中有刀刻填金“大明嘉靖年制”楷书款。


嘉靖剔红松寿云龙纹小箱
 

  八、清代漆画

  清代漆器装饰艺术在继承明代的技法上,装饰日趋纤巧繁琐。尤其是康乾盛世期间的漆器装饰,用色繁复,油彩、漆彩并施,雕饰满目,图案丰富多彩、绚丽华贵,表现了清朝统治者的雄伟气魄,也代表了追求华丽和富贵的世俗作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最能代表清代漆器装饰水平的是清宫廷造办处制作的漆器,运用了明代《髹饰录》中涉及的髹漆技法,同时还有所发展。多种髹漆工艺的运用和结合是清代的时代特色。黑髹、朱髹、描金、雕漆、戗金乃是清代最常用的技法,镶嵌则因物料不同而分为木嵌、螺钿嵌,明代开始流行的“百宝嵌”在清初达到高峰。

  在装饰题材上,清代的漆器装饰图案除因袭明代以外,取材更有进一步发展、拓宽。吉祥图案盛行,植物、动物、风景、人物、几何纹等无所不有,十分丰富。尤其是自然山水纹饰,妙得其真,或晕染,或用五彩,由附庸而独立真正成了髹画工艺的独立审美对象。清代漆器上纹饰题材和结构上的变化既适应了统治阶级繁缛华丽的审美趣味,也体现了满汉文化交融的意。髹漆工艺还吸收了西方外来文化,融汇了中西艺术。器物装饰趋向细腻精致,绚烂华美,突显髹漆工艺技法的精湛。其装饰题材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类:

  一、龙凤纹饰口。龙纹、凤纹、云纹都是这一时期较为流行的纹饰,多采用夸张而富有浪漫色彩的表现手法。龙纹与凤纹组合在一起,意为“龙凤呈祥”,和谐美好。云纹大多象征高升和如意,在漆器装饰上应用较广,多为陪衬图案,形式有:四合云、如意云、朵云、流云等,常和龙纹、蝙蝠纹、八仙、八宝纹组合在一起,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芬芬,飘飘欲仙。代表作有乾隆期间的作品彩漆描金云龙纹方盒和朱漆描金凤戏牡丹纹碗等。

  二、几何纹饰。几何纹饰历代都有,到明清时期更为普遍。主要有锦纹、回纹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对黑漆嵌五彩螺钿山水花卉书格是至今所见装饰锦纹最多的实物。书格以五彩螺钿和金银片托嵌成各种花卉,其中就有不同纹样的锦纹三十六种。做工精细,特别是所嵌螺钿、金银片极薄,在狭小的面积上做出十几个单位的锦纹图案,显示出极高的工艺技巧。

  三、山水人物纹饰。在不同的背景上衬托各种景物。刻画山林殿阁、人物活动、神话故事、八仙八宝等,使画面层次清晰,各自成章。其内容或为历史典故,或为反映文人士大夫的悠闲生活,或为山水风景,追求绘画意境。如剔红羲之爱鹅图笔筒。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以日本或西方人物、风景为题材的漆器作品,如识文描金风景图提匣。这个时期以自然风景为题材的漆器绘画作品的大量出现,得益于髹画和金饰工艺的发展。对细部的处理更多地吸收了绘画中的皺、擦、点、染等技法,增强了山石林木的层次感和立体效果,给人耳目一新感觉,增加了深远的艺术效果。如黑漆描金山水图手炉。图中景物虚实结合, 层次分明,是描漆漆器的精品。

  四、树石花卉纹饰。这种作品主要取材于现实中的自然景物,常以牡丹纹、荷花纹、灵芝纹、忍冬纹、缠枝纹、折纸花卉纹、西洋花纹等纹样构成图案,以锦地压花的方法来表现。如彩漆描金四喜图菱花式盘是髹漆工艺与绘画技巧完美结合之典范。

  五、吉祥图案纹饰这类作品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象征吉祥的作品。图案中以大型文字作为主题。如剔彩开光寿字宝盒双龙、寿星、祥云、杂宝、火珠、松树、鹿等诸多内容在器物上无所不见,并在这些图案之上压一大大的“春”字,寓意吉祥。如北京故宫博物馆藏的红漆地嵌螺钿百寿字炕桌,桌面中间嵌螺钿“寿”字共一百二十个。另一种是象征福寿的作品,常以自然界中动植物的形象,寓福寿之意。如紫漆描金五蝠捧寿碗,用五只蝙蝠围成圆形,中捧一寿字,间隙饰祥云,立意鲜明,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清代漆器图案纹饰的艺术风格繁缛细腻、工巧华、富丽堂皇,其用色之多、图案之繁,均为历代之冠,美不胜收,灿烂辉煌。

  道光以后,清王朝内忧外患,国力已大为衰弱,漆工艺也逐渐走入低谷。雕漆等重要髹漆工艺门类已然失传,其他品类的漆器,此时虽然能生产,但水平低劣,已无法同鼎盛时期相比了。

  下面简介清代漆器画代表之作:

  92、黑漆嵌五彩螺钿山水花卉书格 清宫旧藏,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高223cm,宽114cm,纵57cm。书格本为一对,楠木胎,方角,格分四层,每层板下用三根穿带承托,最上层顶板穿带安在板上。最底层四足间加牙条、牙头。周身髹黑退光漆,漆上以五彩螺钿和金、银片托嵌成136块66种不同的花纹图案,其中包括8种人物山水、22种花果草虫、36种锦纹。是至今所见装饰锦纹最多的实物书格四腿镶凿铜镀金筒状包角。下面第二层中间穿带刻“大清康熙癸丑年制”款。做工精细,图案丰富,色彩绚美,特别是所嵌螺钿、金银片极薄。在狭小的面积上做出十几个单位的锦纹图案,显示出极高的工艺技巧 。是康熙朝较罕见的家具精品。


康熙黑漆嵌五彩螺钿山水花卉书格

  93乾隆彩漆描金云龙纹方盒 清宫旧藏,现藏北京故宫博物。盒高13.3厘米,口径44.5厘米通体髹黑漆作地,饰彩漆描金云龙纹。盖面波涛汹涌,腾跃出大、小二龙,身缠火焰,追戏着一滚动的火珠,四周流云滚滚,有“苍龙教子”之意。盖、器壁饰双龙戏珠纹,上、下口缘及委角处饰彩云、红蝠纹。足外墙饰描金团花纹。盒内及底髹黑漆,底正中阴刻填金“乾隆年制”楷书款。


乾隆彩漆描金云龙纹方盒

  94、乾隆朱漆描金凤戏牡丹纹碗 清宫旧藏,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碗高6.9厘米,口径17.4厘米。银里,撇口,敛腹,圈足。外壁髹朱漆地描金凤戏牡丹纹,三只金凤姿态优美,盘旋于牡丹花丛之中。足外墙饰描金如意云头纹一周,底髹黑漆,有描金“大清乾隆年制”楷书款。此碗凤首金色深黄,颈部细毛及凤身金色较浅。凤首之轮廓及眼睛用黑漆细勾,凤羽、翅翎及牡丹花叶则采用“搜金”画法,使金色浓淡成晕,反映了清代漆器工艺的高度水平。


乾隆朱漆描金凤戏牡丹纹碗

  95、嘉庆剔红羲之爱鹅图笔筒

  清宫旧藏,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笔筒高15.3厘米,口径10.3厘米。圆口,窄折口沿,平底,下有座。通体髹红漆,通景雕《羲之爱鹅图》。水榭内一老者凭栏眺望水中泛波的小鹅,近有小桥、流水、树木,远处山峦绵延起伏,颇具画意。筒内及底髹黑漆,底有刀刻填金“嘉庆年制”篆书款。此笔筒是嘉庆年间的标准器,其雕刻虽不善藏锋,但刀工精细工整,景物层次分明,具有极强的立体感。故宫所藏有嘉庆款识的雕漆仅此一件,对研究乾隆以后雕漆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嘉庆剔红羲之爱鹅图笔筒

  96、识文描金风景图提匣 清宫旧藏,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通高32.7厘米长29.7厘米,宽19.6厘米。清朝中叶以后,还出现了前所未有以日本或西方人物、风景为题材的漆器作品,这款识文描金风景图提匣就是其中代表之作。提匣凸字形,铜镀金双夔龙钮。提匣通体髹金漆为地,饰识文描金银加彩图纹。匣顶饰百花纹,匣正面小门饰山水、楼阁、帆船、流云等风景图纹,匣体两侧饰方胜、葫芦、银锭、火珠、双钱、卐字、书卷等杂宝纹,背部饰蜜蜂及折枝花卉纹。此匣造型典雅,纹饰凸起有浮雕感,门上所绘图案有明显的异国风情,系仿当时日本漆器的制作。清宫造办处油漆作在雍正、乾隆年间经常制作洋漆器。主要是仿日本漆器,此为其代表作品之一。


识文描金风景图提匣

  97、黑漆描金山水图手炉 清宫旧藏,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通高14厘米,长18.4厘米,宽12.9厘米。炉双连云头式,有盖及铜镀金曲梁,内设铜镀金里与铜丝盖相合。炉身四开光,以“彩金象”技法饰山水楼阁景色。开光外为黄褐色地,绘红、黑色勾莲纹。盖边和提梁饰黑漆描金斜格锦纹。底髹黑漆,中心有圆孔。此炉景物描绘精细,用金浓淡相间,宛如画家用墨。其近处山石用金线勾边及皴纹,加重处勾以红漆或黑漆,使山石显得嵯峨嶙峋;远山则以淡金敷之,并微露底漆,使景物虚实结合,层次分明,实属描金漆器之精品。


黑漆描金山水图手炉

  98、乾隆彩漆描金四喜图菱花式盘 清宫旧藏,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盘高4.3厘米口径35厘米。成菱花形,通体以红漆为地,饰彩漆描金图纹。盘心作描金回纹花卉,内用黑、黄、淡绿色描绘寿石、碧桃树、牡丹,四只喜鹊或在空中飞翔,或栖息于枝头、寿石之上,有“长寿富贵”“喜庆祥瑞”之意。盘内壁饰描金莲花纹,外壁饰缠枝花卉纹。底髹黑漆,正中有刀刻填金“乾隆年制”楷书款。此盘描绘细腻,笔法流畅,色彩富丽,纹饰生动,是漆工艺与绘画技巧完美结合之典范。


乾隆彩漆描金四喜图菱花式盘

  99、乾隆竹编漆果盒 此件漆果盒为清乾隆年间传世文物,二十世纪50年代由安徽省博物馆在皖南徽州征集。盒高23、口径27.3厘米。木胎,八角球形,平顶圈足。盒盖顶面运用了雕漆与识文描金技法,就是先堆漆雕出双龙戏珠纹,再以描金施彩。双龙云中腾跃,神气活现。上下外壁均为八菱开光,开光内均用细如发丝的竹丝编织而成,经过刷金,竹丝酷似金丝,金光闪亮。开光四周为朱漆描金装饰,足圈为描金如意纹,盒内髹黑漆。竹编彩漆描金器极为少见,此为代表作之一。


乾隆竹编漆果盒

  100、红漆地嵌螺钿百寿字炕桌 清宫旧藏,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桌高29cm,长96.5cm,宽63cm。桌面中间嵌螺钿雕绘“寿”字一百二十个。边缘嵌螺钿卐字锦纹地,寓意“万寿无疆”。面下有束腰,嵌团“寿”及长“寿”字。牙条及直腿嵌螺钿蝙蝠,以喻“五福临门”、“福寿双全”。内翻马蹄。


红漆地嵌螺钿百寿字炕桌

  101、慈禧太后雕漆嵌玉屏风 清宫旧藏,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宝座高115cm,宽127cm纵91cm。屏风高271cm,连座高314cm。苏州漆器在清代是扬州两淮盐政的重要贡品。以清宫档案乾隆十五年(1750年),三十六年(1771年)、五十四年(1789年)两淮盐政“进单”所记为例,扬州向清皇朝所贡漆器,就有紫檀周制、螺钿镶嵌、雕漆、彩漆、填漆、洋漆、彩勾金等各种工艺漆器。品种器物大至御案、宝座、床榻、柜桌、香几、屏风,小至各种箱、扇、盒、碗、碟、器皿,应有尽有。其内胎材料有紫檀、梨木、红木、黄杨等名贵木材。此件乃是代表之作。相传为两江总督端方为祝贺慈禧太后六十寿辰进贡的雕漆器,为苏州名匠梁福盛制作。六十余名工人费时二年多,耗资白银约二万两方制成。

  光绪至民国初年,梁福盛作坊有工人近三百名,年产漆器一万件左右,产品除内销、入供外,还大量远销欧美等国家。当时,梁福盛与福建省著名的沈绍安齐名,有“南沈北梁”之说。1910年6月至9月,南洋劝业会(国际博览会)在南京召开,梁家漆器会上展出,获得一等金牌奖。1914年,梁家漆器参加巴拿马博览会在上海的预展,获得二等奖。


慈禧太后雕漆嵌玉屏风

  102、清代剔红漆墨床 床高2.4、长8.9、宽6.3厘米。剔红是漆器工艺中的一种雕漆技法,它是在器胎上,用一种或多种色彩的漆进行髹涂,涂—层干一次,干后再涂,如此反复,少则数十层,多则上百层。然后在厚厚的漆层上加以雕镂。由於漆层的色彩不同,故又分为剔红、剔绿、剔黑、剔犀等,其中以红色最多。剔红漆器中常以锦纹作装饰,其花纹隐现,精美华丽,又不失庄重典雅,极富装饰性。

  我国在唐代已出现雕漆,明清时期最为盛行。清代剔红漆墨床为苏州名匠梁福盛制作。床面剔刻重菱纹,床边四周饰回纹,四腿作如意形,床裙一周雕龟背纹,龟背纹内还镂雕小花,花纹隐现,虚幻美观。整个器物精美华丽,受到文人们的喜爱。


清代剔红漆墨床

  103、金漆云龙纹宝座 即皇帝穿朝服所坐的龙椅。此类龙椅在故宫博物院有三十多个,大都摆放在宫廷正殿明间中心或显要位置。宝座后面还要摆放较大的带座屏风,两边放置香炉、香筒,显出庄严肃穆,皇家气象。

  太和殿这个宝座通高172.5厘米,座高49厘米。宽158.5厘米。座前脚踏高30厘米。宝座有个“圈椅”式椅背,由金丝楠木制成,上面刻有形象生动的蟠龙。宝座“圈椅”由中间向两侧逐渐走低。靠背背板平雕阳文云龙。整个宝座从上到下都有相应的花纹图案,共有十三条金龙盘绕。整个宝座外髹金漆,显得金光灿烂,富丽堂皇,是紫禁城也是当时全国最大、最高档次的礼制用具。

  故宫太和殿金漆云龙纹宝座为明朝嘉靖遗物,清朝康熙诸帝在太和殿使用。清朝宫廷画中康熙皇帝穿着朝服时所坐的龙椅就是髹金漆云龙纹宝座。袁世凯称帝时,仿作一个新的紫檀宝座以取代这把龙椅。直到1958年故宫博物院才决定恢复原样。


金銮殿金漆宝座

  参考资料:梁白泉主编《国宝大观》,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张飞龙《中国古代漆器纹饰艺术衍化研究》,2009·1;中国绘画史,王伯敏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中国漆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漆器全集》福建美术出版社,2006-2008;杨宗荣《战国漆器花纹与战国绘画》1957;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信阳楚墓》文物出版社,1986;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马鞍山东吴朱然墓发掘简报》,《文物》1986·3;山西大同市博物馆等《山西大同石家寨北魏司马金龙墓,《文物》1972·3;志工《略谈北魏的屏风漆画》,《文物》1972·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84·5;肖志华《清代漆器赏析》,《文物世界》2004·4;张荣《古代漆器》文物出版社,2005;陈振裕《楚秦汉漆器艺术》湖北美术出版社1996;李家浩。《江陵凤凰山八号汉墓龟盾漆画试探》,《文物》1974·6;胡德生《明清宫廷家具大观》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夏更起《元明漆器》世纪出版集团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6;李久芳《清代漆器》世纪出版集团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6;陈丽华《你该知道的200件雕漆》紫禁城出版社2008;韩倩《宋代素髹漆器形制及分期》,《装饰》2005·12;傅举有《七千年的光辉历程,中国漆器精华》福建美术出版社2003。

(陈友冰编辑)

猜你喜欢